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6页
    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1.1 选题来源第9页
        1.1.2 研究目的第9-10页
        1.1.3 创新点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3-16页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第13-14页
        1.3.2 研究的基本方法第14-16页
第2章 手机媒体与大学生人际关系概述第16-27页
    2.1 手机媒体的内涵及特点第16-17页
    2.2 手机媒体产生的社会背景第17-19页
        2.2.1 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结果第17页
        2.2.2 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第17-18页
        2.2.3 社会发展的需要第18-19页
    2.3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概念和特点第19-20页
        2.3.1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概念第19-20页
        2.3.2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第20页
    2.4 技术影响人际关系的机制分析第20-22页
        2.4.1 技术因素促进人际交往变革第20-21页
        2.4.2 交往形式发展对技术的反作用第21-22页
        2.4.3 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手机媒体交往第22页
    2.5 手机媒体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理论依据第22-27页
        2.5.1 技术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第22-23页
        2.5.2 技术使用的二重性第23-24页
        2.5.3 伊德的技术哲学理论第24-27页
第3章 手机媒体使用及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第27-43页
    3.1 手机媒体在大学生群体的使用现状第27-31页
        3.1.1 调查问卷设计目的和构成第27页
        3.1.2 数据分析第27-31页
    3.2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第31-37页
        3.2.1 广泛拓展受众面第31-32页
        3.2.2 大学生人际交往内容多样化第32-33页
        3.2.3 突破传统社交范式第33-34页
        3.2.4 印象管理机制激发主体主动维护人际关系第34-36页
        3.2.5 主客体互动有利于满足主体交往的心理需求第36-37页
    3.3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消极影响第37-43页
        3.3.1 自我认知遭遇危机第37-38页
        3.3.2 引发交往主体的新型异化第38-39页
        3.3.3 降低主体现实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和能力第39-40页
        3.3.4 引发主体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第40-41页
        3.3.5 造成主体人际交往的情感冷漠第41-43页
第4章 以技术使用视角分析手机媒体的负向价值第43-47页
    4.1 伊德人—技关系理论之具身关系第43-44页
    4.2 伊德人—技关系理论之诠释关系第44-45页
    4.3 伊德人—技关系理论之它异关系第45页
    4.4 伊德人—技关系理论之背景关系第45-47页
第5章 手机媒体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规制第47-51页
    5.1 技术的角度第47-48页
    5.2 制度的角度第48-49页
        5.2.1 完善手机媒体社交相关法律法规第48页
        5.2.2 加强推行手机媒体社交实名制力度第48-49页
    5.3 主体自律的角度第49-51页
结论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55-56页
附录 A第56-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媒体平台中“养成系”偶像的粉丝身份建构及二者的权力关系
下一篇:科普类电视节目《加油!向未来》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