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广播、电视事业论文--编辑、写作和播送业务论文

科普类电视节目《加油!向未来》的创新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选题背景第11-13页
        1.1.1 公众科学素养和科学传播背景第11-12页
        1.1.2 《加油!向未来》节目背景第12-13页
    1.2 选题意义第13页
    1.3 文献综述第13-17页
        1.3.1 科普类电视节目相关研究第13-16页
        1.3.2 《加油!向未来》相关研究第16-17页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第17-19页
        1.4.1 研究思路第17-18页
        1.4.2 研究内容第18页
        1.4.3 研究方法第18-19页
第2章 《加油!向未来》的理念创新第19-28页
    2.1 “缺失模式”下的传统科普类电视节目理念第19-21页
        2.1.1 以“传播者”为中心第20页
        2.1.2 以“说教样式”为基本模型第20-21页
        2.1.3 以“科学理性”为单一指导第21页
    2.2 “受众中心”的节目理念创新第21-23页
        2.2.1 以受众需求为中心第22页
        2.2.2 以受众兴趣为中心第22-23页
    2.3 “综合样式”的节目理念创新第23-25页
        2.3.1 早期“综合样式科普节目”第24页
        2.3.2 重视跨界互动的门类综合第24-25页
        2.3.3 增添节目亮点的样式组合第25页
    2.4 “价值理性”下的节目理念创新第25-28页
        2.4.1 教育价值,强化科教本位第26-27页
        2.4.2 使用价值,提供方法引导第27页
        2.4.3 社会价值,关注公民责任第27-28页
第3章 《加油!向未来》的内容创新第28-37页
    3.1 “同质化明显”的传统科普节目内容第28-30页
        3.1.1 滞后且严谨不足的选题角度第28-29页
        3.1.2 简单而枯燥乏味的角色设置第29页
        3.1.3 科学比重与娱乐比重的失衡第29-30页
    3.2 “助力全民科普”的选题角度创新第30-32页
        3.2.1 面向全民观众的易受性第31页
        3.2.2 紧密契合嘉宾的关联性第31-32页
        3.2.3 迎合大众时尚的美学性第32页
    3.3 “多功能性”的角色职能创新第32-34页
        3.3.1 具备三重功能的主持团队第32-33页
        3.3.2 升华科学传播的“未来博士”第33页
        3.3.3 提供学术靠山的科学顾问第33-34页
    3.4 “科学娱乐并重”的流量元素创新第34-37页
        3.4.1 以明星策略带动人气口碑第34-35页
        3.4.2 引入网络流量的内容机制第35页
        3.4.3 不因流量元素而过度娱乐第35-37页
第4章 《加油!向未来》的形式创新第37-47页
    4.1 “骨架单薄”的传统科普节目形式第37-39页
        4.1.1 视听侧重“纪实主义”第38页
        4.1.2 构成忽视“伴随文本”第38-39页
        4.1.3 叙事缺乏“戏剧场景”第39页
    4.2 “奇观化”的视觉呈现创新第39-41页
        4.2.1 专为奇观制造的大型实验第40页
        4.2.2 贯穿奇观色彩的小型实验第40-41页
        4.2.3 强化奇观效果的双重舞台第41页
    4.3 “全文本”的构成形式创新第41-43页
        4.3.1 宣传片花,参与科学传播第42页
        4.3.2 合作平台,丰富传播渠道第42-43页
        4.3.3 社交媒体,促进观演互动第43页
    4.4 “戏剧张力”的环节设置创新第43-47页
        4.4.1 问答环节的“悬念”式张力第44-45页
        4.4.2 实验环节的“惊奇”式张力第45页
        4.4.3 角色构成的“对抗”式张力第45-47页
第5章 《加油!向未来》中存在的问题与启示第47-53页
    5.1 《加油!向未来》中存在的问题第47-49页
        5.1.1 解读科学原理的方式相对单一第47-48页
        5.1.2 与新媒体的双向互动有待加强第48-49页
        5.1.3 有关科学应用的反思不够深入第49页
    5.2 《加油!向未来》对我国科普类电视节目的启示第49-53页
        5.2.1 加快树立“大科学”科普观念第50页
        5.2.2 重视合理利用多种科学资源第50-51页
        5.2.3 实现科学性与娱乐性的结合第51-53页
结论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第58-59页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所参加的学术与新闻实践目录第59-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数据新闻可视化生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