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政治哲学思想研究--基于其否定性批判的视角
内容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导论 | 第12-31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2-16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5页 |
三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25-31页 |
第一章 马尔库塞政治哲学思想的形成背景 | 第31-56页 |
第一节 现实场域的回应 | 第31-38页 |
一、发达资本主义:“没有反对派的社会” | 第31-34页 |
二、苏联社会主义:压抑的“一国社会主义” | 第34-38页 |
第二节 理论融合的回响 | 第38-56页 |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 第38-42页 |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 | 第42-44页 |
三、席勒的美学理论 | 第44-47页 |
四、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 第47-56页 |
第二章 马尔库塞政治哲学思想的意蕴与视角 | 第56-85页 |
第一节 马尔库塞政治哲学思想的意蕴 | 第56-69页 |
一、何谓政治哲学 | 第56-59页 |
二、作为政治哲学的马尔库塞哲学思想 | 第59-62页 |
三、马尔库塞政治哲学思想的特色 | 第62-69页 |
第二节 马尔库塞政治哲学思想的视角与方法 | 第69-85页 |
一、重整否定性思维:实证主义批判 | 第69-73页 |
二、以否定性为特征的批判方法 | 第73-85页 |
第三章 新感性:否定性批判下的自由理论 | 第85-121页 |
第一节 自由:马克思异化劳动的价值向度 | 第86-94页 |
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批判理论 | 第86-90页 |
二、马尔库塞对马克思相关理论的重解 | 第90-94页 |
第二节 否定性批判的靶向:新政治控制形式 | 第94-104页 |
一、自由主义批判:消除自由的被压制 | 第94-98页 |
二、技术理性批判:摆脱意识形态控制 | 第98-100页 |
三、语言的政治批判:限制操作主义语言 | 第100-102页 |
四、艺术的政治批判:克服艺术流俗化 | 第102-104页 |
第三节 走向自由:政治哲学的价值指向 | 第104-121页 |
一、新感性:具有批判思维的现实的人 | 第104-114页 |
二、马尔库塞自由理论的特征 | 第114-121页 |
第四章 反奴役:否定性批判下的人权理论 | 第121-150页 |
第一节 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极权主义 | 第122-132页 |
一、“额外压抑”与“单向度的人” | 第122-125页 |
二、发达资本主义极权主义的特征与实质 | 第125-132页 |
第二节 批判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极权主义 | 第132-142页 |
一、“苏联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 第132-136页 |
二、苏联社会主义极权主义的特征与实质 | 第136-142页 |
第三节 保障人权:政治哲学的现实维度 | 第142-150页 |
一、人权是人的基本权利 | 第142-146页 |
二、新的社会:保障人权的基本前提 | 第146-150页 |
第五章 大拒绝:否定性批判下的革命理论 | 第150-174页 |
第一节 暴力革命: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之路 | 第150-156页 |
一、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 第150-153页 |
二、马尔库塞对马克思相关理论的重解 | 第153-156页 |
第二节 大拒绝:否定性批判下的革命之路 | 第156-168页 |
一、大拒绝:摧毁资本主义根基的社会革命 | 第157-161页 |
二、革命主体:社会边缘人 | 第161-164页 |
三、革命目的:解放爱欲 | 第164-168页 |
第三节 告别暴力:政治哲学的实践手段 | 第168-174页 |
一、何以及如何“告别暴力” | 第168-171页 |
二、告别暴力的特征和实质 | 第171-174页 |
第六章 审美救赎:否定性批判下的人的解放理论 | 第174-194页 |
第一节 共产主义:马克思解放理论的理想目标 | 第174-182页 |
一、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 | 第175-179页 |
二、马尔库塞对马克思相关理论的重解 | 第179-182页 |
第二节 审美救赎:否定性批判下人的解放之路 | 第182-187页 |
一、艺术解放的价值 | 第182-185页 |
二、审美实现了人的彻底解放 | 第185-187页 |
第三节 美即真善:政治哲学的理论旨归 | 第187-194页 |
一、审美的政治旨趣 | 第187-190页 |
二、美:价值向度上对解放的追求 | 第190-194页 |
第七章 马尔库塞政治哲学思想简评 | 第194-214页 |
第一节 否定性批判的价值与“乌托邦的终结” | 第194-201页 |
一、人的“内在维度”解放的价值 | 第194-199页 |
二、“具体乌托邦在路上” | 第199-201页 |
第二节 实践缺位与“审美救赎” | 第201-214页 |
一、实践是人的本质所在 | 第202-209页 |
二、人的解放必须通过实践 | 第209-214页 |
参考文献 | 第214-224页 |
博士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24-225页 |
后记 | 第225-2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