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儒家论文--荀子(荀况,公元前313~前238年)论文

“礼义之谓治”—荀子思想中“礼”与“人”关系重探

内容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绪论第17-33页
    第一节 荀学研究发展史概述第18-26页
        一、以孟荀关系为线索的荀学研究的四个阶段第19-22页
        二、现代学科化视野下的荀学学术研究阶段第22-26页
    第二节 对荀学研究背景中“人”与“礼”关系的说明与追问第26-33页
        一、对荀学研究中“礼”与“人”关系的说明第26-29页
        二、对荀子思想研究中“人”与“礼”关系的追问第29-33页
第一章 “道统”与“治”:荀子思想研究背景的反思与《荀子》中问题意识的确立第33-48页
    第一节 “道统”:对荀子思想研究背景的深入反思第33-40页
    第二节 “治”:《荀子》中真正核心问题意识的确立第40-48页
第二章 “治”观照下“礼”与“人”关系的呈现与追问第48-82页
    第一节 “治之经,礼与刑”:“礼”对“人”呈现出的秩序原则第48-66页
        一、“礼”在修为层面对“人”呈现出的基本原则第49-55页
        二、“礼”在社会层面对“人”呈现出的基本原则第55-62页
        三、“刑”对“礼”与“人”相互关系的积极作用第62-66页
    第二节 “礼者,治辨之极也”:“礼”对“人”的全面规范与相应追问第66-82页
        一、“礼”对“人”的理想规范第67-71页
        二、现实情况中“礼”对“人”的引导第71-75页
        三、“治”背景下呈现出的“人”与“礼”紧张关系第75-82页
第三章 “天有其时,人有其治”:从“人”的角度解决紧张关系的可能性第82-99页
    第一节 “天命”与“天道”对荀子“天人关系”的影响第82-88页
    第二节 “天人相分”与“治”:“治”观照下“人”的主动性凸显第88-92页
    第三节 “天人相参”:“治”观照下“人”之于“礼”的真实意义第92-99页
第四章 “群”与“性”:“人”主动达成“治”与“礼”的起点第99-128页
    第一节 “群”:“人”实践行为的意义根据第99-113页
        一、“道”、“类”与“群”:“天人关系”中“人”实践行为的意义根据第100-104页
        二、对荀子“群”思想解读的梳理与反思第104-108页
        三、“群”:来源于亲属关系的差序结构第108-113页
    第二节 “性”:“人”主动践行“治”与“礼”的资质第113-128页
        一、“性恶论”与《性恶》篇的关系及重审第114-119页
        二、“性”:作为“人”实践资质的意义第119-122页
        三、“质”与“具”:“人”的实践资质第122-128页
第五章 “礼义之谓治”:“人”对“礼义”的主动践行与“治”的达成第128-149页
    第一节 “心”:由“人”向“治”的通径第128-138页
        一、荀子之“心”的基本特质第129-131页
        二、“心”的运行与“治”的达成第131-138页
    第二节 “辨”与“辩”:“人”对“礼义”的主动践行与“礼”秩序原则的展现第138-149页
        一、“辨”与“辩”:“人”达成“治”与“礼”的具体路径第138-141页
        二、“辨”与“辩”的形式与修为层面秩序原则的对应第141-147页
        三、由“辨”及“辩”的能力差异与社会层面秩序原则的对应第147-149页
结论第149-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59页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59-160页
后记第160-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直觉与工夫:陆九渊哲学阐释
下一篇:马尔库塞政治哲学思想研究--基于其否定性批判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