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1-13页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理论及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第一节 相关的研究理论 | 第14-15页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4页 |
二、博弈论 | 第14-15页 |
三、系统工程理论 | 第15页 |
四、准公共物品理论 | 第15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一、湖南大遗址价值研究 | 第16-17页 |
二、湖南大遗址的保护研究 | 第17页 |
三、湖南大遗址的总体规划研究 | 第17-18页 |
四、湖南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 | 第18-19页 |
五、湖南大遗址旅游开发研究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湖南大遗址及价值 | 第21-31页 |
第一节 湖南大遗址概况 | 第21-27页 |
第二节 湖南大遗址价值分析 | 第27-31页 |
一、湖南大遗址本体价值 | 第27-29页 |
二、湖南大遗址利用价值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湖南大遗址利用环境分析 | 第31-40页 |
第一节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第31-33页 |
第二节 经济环境分析 | 第33-36页 |
一、湖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 | 第33-34页 |
二、湖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和旅游业发展现状 | 第34-36页 |
三、湖南省主要的文化遗产经营机构以及从业人员 | 第36页 |
第三节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第36-38页 |
第四节 技术环境分析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湖南大遗址公益性利用模式 | 第40-50页 |
第一节 大遗址的公共性与公益性 | 第40-43页 |
一、大遗址的准公共物品属性 | 第40-41页 |
二、大遗址公益性价值的实现 | 第41-43页 |
第二节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模式 | 第43-48页 |
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演进 | 第43-44页 |
二、湖南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利用 | 第44-48页 |
第三节 城市文化公园模式 | 第48-50页 |
第五章 湖南大遗址旅游开发模式 | 第50-62页 |
第一节 遗址资源本体型旅游开发模式 | 第50-55页 |
一、湖南大遗址旅游景区概况 | 第50-52页 |
二、湖南大遗址旅游景区旅游开发现状 | 第52-54页 |
三、湖南大遗址旅游景区旅游开发效益 | 第54-55页 |
第二节 遗址资源延伸型旅游开发模式 | 第55-62页 |
一、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模式——宋城·宁乡炭河里文化主题公园 | 第56-58页 |
二、旅游度假区模式——长沙新华联铜官窑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 | 第58-62页 |
第六章 湖南大遗址利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 第62-74页 |
第一节 湖南大遗址利用中的问题 | 第62-68页 |
一、湖南大遗址公益性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62-66页 |
二、湖南大遗址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66-68页 |
第二节 合理利用湖南大遗址的对策 | 第68-74页 |
一、公益性利用的对策 | 第69-71页 |
二、旅游开发的对策 | 第71-74页 |
结语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