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各种桥梁论文--桥梁:按结构分论文--悬索桥论文

斜吊杆人行悬索桥舒适度评价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1.1 悬索桥的发展历史第10-15页
        1.1.1 国外悬索桥的发展第10-13页
        1.1.2 国内悬索桥的发展第13-15页
    1.2 人行悬索桥的特点第15-17页
    1.3 人行悬索桥舒适度现状第17-19页
    1.4 本文选题依据第19页
    1.5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第19-21页
第二章 人行悬索桥计算理论及舒适度评价方法第21-35页
    2.1 人行悬索桥计算理论第21-23页
        2.1.1 弹性理论第21-22页
        2.1.2 挠度理论第22-23页
        2.1.3 有限位移理论第23页
    2.2 步行荷载第23-28页
        2.2.1 步行荷载的特性第23-26页
        2.2.2 步行荷载的模拟第26-28页
    2.3 人行舒适度评价方法第28-29页
        2.3.1 避开敏感频率法第28-29页
        2.3.2 限制动力响应值法第29页
    2.4 各国规范中的舒适度评价标准及人行荷载模拟第29-34页
        2.4.1 英国BSI5400规范第29-30页
        2.4.2 瑞典Bro2004规范第30-31页
        2.4.3 国际化标准组织ISO规范第31-33页
        2.4.4 我国人行荷载模式及舒适度评价第33-34页
        2.4.5 各国规范舒适度指标比较第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人行悬索桥舒适度评价第35-68页
    3.1 工程概况第35-37页
    3.2 构建有限元分析模型第37-42页
        3.2.1 基本参数第37-38页
        3.2.2 主缆线形找形第38-41页
        3.2.3 建立有限元模型第41-42页
    3.3 成桥初始平衡状态分析第42-48页
        3.3.1 主缆受力分析第42-43页
        3.3.2 吊杆受力分析第43-46页
        3.3.3 加劲梁受力分析第46-47页
        3.3.4 索塔受力分析第47-48页
    3.4 人行荷载结构静力分析第48-51页
        3.4.1 全桥满布第48-50页
        3.4.2 半桥加载第50-51页
    3.5 动力特性分析第51-59页
        3.5.1 模态分析理论第51-53页
        3.5.2 模型自振特性分析结果第53-59页
    3.6 人行悬索桥舒适度评价第59-67页
        3.6.1 结构动力响应计算方法第59-60页
        3.6.2 基于各国规范的青山湖人行悬索桥评价第60-67页
    3.7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四章 特大跨径人行悬索桥舒适度评价分析第68-74页
    4.1 参数设计第68页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68-69页
    4.3 舒适度评价分析第69-72页
        4.3.1 自振特性分析第69-70页
        4.3.2 舒适度的评价第70-72页
    4.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五章 特大跨径人行悬索桥舒适度控制分析第74-82页
    5.1 吊索倾斜角度的影响第74-75页
    5.2 吊索长度的影响第75-76页
    5.3 吊索间距的影响第76页
    5.4 抗风缆的影响第76-80页
        5.4.1 抗风缆的形式的选择第77页
        5.4.2 抗风缆参数设定第77-78页
        5.4.3 基于抗风缆控制的特大跨度人行悬索桥人行舒适度评价第78-80页
    5.5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2-84页
    6.1 结论第82-83页
    6.2 展望第83-84页
致谢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7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参与的工程实践项目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型GFRP浮箱与简易橡胶防撞设施对比研究
下一篇:中等跨径钢箱梁桥标准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