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太阳能电池原理 | 第12-19页 |
1.2.1 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 | 第12-14页 |
1.2.2 太阳能电池的性能表征及其能带结构 | 第14-16页 |
1.2.3 太阳能电池的工作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1.2.4 载流子的复合 | 第17-19页 |
1.3 Si/PEDOT:PSS杂化电池 | 第19-22页 |
1.3.1 PEDOT:PSS | 第19-20页 |
1.3.2 Si/PEDOT:PSS杂化电池工作原理 | 第20页 |
1.3.3 钝化机理与钝化方式 | 第20-21页 |
1.3.4 Si/PEDOT:PSS杂化电池界面钝化 | 第21-22页 |
1.4 选题依据与主要工作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QHY/MeOH溶液钝化晶硅表面及其相关表征 | 第24-38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4-26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2.2.2 实验仪器及其表征设备 | 第25页 |
2.2.3 实验步骤 | 第25-26页 |
2.3 钝化性能的表征结果与分析 | 第26-33页 |
2.3.1 QHY与晶硅表面反应机制 | 第26-28页 |
2.3.2 QHY的场效应钝化 | 第28-29页 |
2.3.3 晶硅表面亲水性的改变 | 第29-30页 |
2.3.4 QHY对Al电极功函数的调控 | 第30-31页 |
2.3.5 QHY对Si/Al界面接触性能的改善 | 第31-33页 |
2.4 少子寿命的表征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2.4.1 浓度对QHY/MeOH溶液的钝化性能的影响 | 第33页 |
2.4.2 温度对QHY/MeOH溶液的钝化性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3 时间对QHY/MeOH溶液的钝化性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2.4.4 最佳钝化条件下的少子分布 | 第35-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QHY层对基于Si/PEDOT:PSS电池光伏性能的应用 | 第38-49页 |
3.1 引言 | 第38-3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9-40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3.2.2 实验仪器及其表征设备 | 第39-40页 |
3.2.3 实验步骤 | 第40页 |
3.3 电池性能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3.3.1 电池结构与器件能带结构 | 第40-42页 |
3.3.2 QHY钝化浓度与钝化时间对电池光伏性能的影响 | 第42-44页 |
3.3.3 基于QHY钝化的Si/PEDOT:PSS电池暗电流的拟合与分析 | 第44-46页 |
3.3.4 QHY钝化层对器件内建电势及外量子效率谱的影响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微纳结构对PEDOT:PSS薄膜的电学性能的影响 | 第49-60页 |
4.1 引言 | 第49-5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0-51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4.2.2 实验仪器及其表征设备 | 第50-51页 |
4.2.3 实验步骤 | 第51页 |
4.3 微纳结构的PEDOT:PSS薄膜的电学性能结果与分析 | 第51-59页 |
4.3.1 纳米压印对PEDOT:PSS薄膜形貌的改变 | 第51-53页 |
4.3.2 纳米压印对PEDOT:PSS功函数的调控 | 第53-57页 |
4.3.3 纳米压印对PEDOT:PSS薄膜纵向导电率的调控 | 第57-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3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60-61页 |
5.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61页 |
5.3 工作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