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5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第15-18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三、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18-28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一、就业指导 | 第18-19页 |
二、公办本科高校 | 第19页 |
三、高校就业指导体系 | 第19-20页 |
第二节 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内容 | 第20-23页 |
一、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构建 | 第20-21页 |
二、高校就业指导制度建设 | 第21-22页 |
三、高校就业指导师资团队建设 | 第22-23页 |
四、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设计 | 第23页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一、职业生涯理论 | 第23-25页 |
二、市场失灵理论 | 第25-27页 |
三、政府职能理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泉州公办本科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现状分析 | 第28-38页 |
第一节 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演进 | 第28-31页 |
一、第一阶段:就业指导体系发展的空白期(1949-1978) | 第28页 |
二、第二阶段:就业指导体系探索阶段(1978-1999) | 第28-29页 |
三、第三阶段:就业指导体系迅速发展阶段(1999以后) | 第29-31页 |
第二节 泉州公办本科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现状 | 第31-38页 |
一、就业指导机构设置 | 第32-35页 |
二、就业指导制度 | 第35页 |
三、就业指导师资团队建设 | 第35-36页 |
四、就业指导课程设置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泉州公办本科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38-44页 |
第一节 泉州公办本科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38-41页 |
一、课程设置重理论少实践 | 第38页 |
二、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缺乏多样化 | 第38-39页 |
三、就业指导机构职能不健全 | 第39页 |
四、就业指导制度不完善 | 第39-40页 |
五、缺乏专一的就业指导教师团队 | 第40页 |
六、忽视创业的教育和实践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泉州公办本科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1-44页 |
一、就业指导理念滞后 | 第41页 |
二、就业指导体系系统性不强 | 第41-42页 |
三、学生对于就业指导理解不深 | 第42-43页 |
四、受行政化“基因”影响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国内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经验教训借鉴 | 第44-53页 |
第一节 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体系经验借鉴 | 第44-48页 |
一、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体系 | 第44-46页 |
二、经验借鉴 | 第46-48页 |
第二节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就业指导体系教训借鉴 | 第48-53页 |
一、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就业指导体系 | 第48-50页 |
二、教训借鉴 | 第50-53页 |
第六章 完善泉州公办本科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对策建议 | 第53-61页 |
第一节 就业指导机构体系构建方面 | 第53-54页 |
一、进一步提升对于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的重视程度 | 第53-54页 |
二、完善对外展现的网站建设 | 第54页 |
第二节 就业指导制度构建方面 | 第54-57页 |
一、梳理各部门职能 | 第54-55页 |
二、构建常态化的校外合作制度 | 第55-56页 |
三、建立校友维护制度 | 第56-57页 |
第三节 就业指导师资团队构建方面 | 第57-58页 |
一、构建专职教师团队 | 第57页 |
二、提升“校外兼职”教师质量 | 第57-58页 |
三、发挥校友资源在就业指导中作用 | 第58页 |
第四节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设计方面 | 第58-61页 |
一、建立一套贯穿始终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 第58-59页 |
二、加强校内各大学科的建设 | 第59-6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附录: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完善研究——以泉州公办本科高校为例访谈大纲.. | 第68-6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