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5-39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2 减隔震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27页 |
1.2.1 减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1.2.2 铁路桥梁减隔震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27页 |
1.3 桥梁碰撞响应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1.3.1 地震作用下的桥梁碰撞问题 | 第27-28页 |
1.3.2 梁式桥的碰撞响应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1.4 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29-31页 |
1.4.1 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1.4.2 减隔震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1.5 减震榫-活动支座的研究现状及不足 | 第31-36页 |
1.5.1 减震榫-活动支座的工作原理及设计原则 | 第31-33页 |
1.5.2 减震榫-活动支座的研究现状 | 第33-35页 |
1.5.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35-36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36-38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2 分离式减震榫简化分析方法及力学性能研究 | 第39-57页 |
2.1 引言 | 第39页 |
2.2 分离式减震榫简化分析方法 | 第39-43页 |
2.2.1 结构形式与工作原理 | 第39-41页 |
2.2.2 简化力学模型及核心参数推导 | 第41-43页 |
2.3 第一批试验概况 | 第43-47页 |
2.3.1 材料基本力学性能试验 | 第43-44页 |
2.3.2 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44-45页 |
2.3.3 试验装置及加载制度 | 第45-47页 |
2.4 第一批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54页 |
2.4.1 试验过程与现象 | 第47-48页 |
2.4.2 滞回曲线 | 第48-49页 |
2.4.3 骨架曲线 | 第49-50页 |
2.4.4 刚度退化分析 | 第50-51页 |
2.4.5 强度退化分析 | 第51-52页 |
2.4.6 耗能能力分析 | 第52-53页 |
2.4.7 主要抗震性能参数分析 | 第53-54页 |
2.5 数值模拟分析与对比 | 第54-56页 |
2.5.1 数值模拟分析方法 | 第54页 |
2.5.2 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对比 | 第54-5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3 考虑几何非线性影响的分离式减震榫分析方法及试验研究 | 第57-79页 |
3.1 引言 | 第57页 |
3.2 考虑几何非线性影响的分离式减震榫分析方法 | 第57-61页 |
3.3 第二批试验概况 | 第61-64页 |
3.3.1 材料基本性能试验 | 第61页 |
3.3.2 试件设计 | 第61-62页 |
3.3.3 试验装置及加载制度 | 第62-64页 |
3.4 第二批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4-71页 |
3.4.1 试验过程与现象 | 第64-65页 |
3.4.2 滞回性能分析 | 第65-67页 |
3.4.3 骨架曲线 | 第67页 |
3.4.4 耗能能力分析 | 第67-68页 |
3.4.5 非线性刚度分析 | 第68-71页 |
3.5 数值模拟分析 | 第71-76页 |
3.5.1 单根分离式减震榫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71-72页 |
3.5.2 分离式减震榫群榫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72-73页 |
3.5.3 群榫与单榫的叠加关系 | 第73-7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6-79页 |
4 分离式减震榫-活动支座减震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79-115页 |
4.1 引言 | 第79页 |
4.2 分离式减震榫-活动支座简支梁桥等效线性化模型研究 | 第79-88页 |
4.2.1 分离式减震榫-活动支座等效线性化研究 | 第79-81页 |
4.2.2 分离式减震榫-活动支座简支梁桥等效线性化研究 | 第81-84页 |
4.2.3 双自由度力学模型自振特性的近似解 | 第84-86页 |
4.2.4 算例 | 第86-88页 |
4.3 分离式减震榫-活动支座简支梁桥减震性能分析 | 第88-99页 |
4.3.1 工程背景 | 第88页 |
4.3.2 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88-91页 |
4.3.3 桥梁动力特性分析 | 第91-92页 |
4.3.4 地震动输入 | 第92-95页 |
4.3.5 分离式减震榫-活动支座减震性能分析 | 第95-99页 |
4.4 分离式减震榫-活动支座桥梁减震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 第99-113页 |
4.4.1 分离式减震榫-活动支座力学性能参数的影响 | 第100-108页 |
4.4.2 桥墩高度 | 第108-110页 |
4.4.3 地震强度 | 第110-11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5 分离式减震榫-活动支座简支梁桥地震碰撞响应研究 | 第115-143页 |
5.1 引言 | 第115页 |
5.2 桥梁碰撞模型的建立 | 第115-117页 |
5.3 考虑空间变异性的地震动输入模拟 | 第117-120页 |
5.4 地震动空间变异性对分离式减震榫-活动支座桥梁碰撞响应的影响 | 第120-131页 |
5.4.1 部分相干效应的影响 | 第120-126页 |
5.4.2 行波效应的影响 | 第126-129页 |
5.4.3 部分相干效应及行波效应的影响 | 第129-131页 |
5.5 近场地震对分离式减震榫-活动支座桥梁碰撞响应的影响 | 第131-141页 |
5.5.1 近场地震动的选取 | 第131-133页 |
5.5.2 近场地震作用下的碰撞响应 | 第133-136页 |
5.5.3 考虑行波效应近场地震作用下的碰撞响应 | 第136-14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41-143页 |
6 考虑不确定性的分离式减震榫-活动支座简支梁桥地震易损性研究 | 第143-179页 |
6.1 引言 | 第143页 |
6.2 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143-146页 |
6.2.1 地震易损性分析理论 | 第143-144页 |
6.2.2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 | 第144-145页 |
6.2.3 地震易损性分析流程 | 第145-146页 |
6.3 结构参数不确定性与地震动不确定性 | 第146-148页 |
6.3.1 结构参数不确定性 | 第146-147页 |
6.3.2 地震动不确定性 | 第147-148页 |
6.4 损伤指标的确定 | 第148-153页 |
6.4.1 桥墩损伤指标 | 第148-150页 |
6.4.2 分离式减震榫损伤指标 | 第150-151页 |
6.4.3 活动支座损伤指标 | 第151-153页 |
6.5 分离式减震榫-活动支座桥梁系统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153-160页 |
6.5.1 构件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153-158页 |
6.5.2 桥梁系统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158-160页 |
6.6 墩高对分离式减震榫-活动支座简支梁桥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 第160-165页 |
6.6.1 不同墩高的桥墩损伤指标 | 第160页 |
6.6.2 墩高对构件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 第160-164页 |
6.6.3 墩高对桥梁系统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 第164-165页 |
6.7 碰撞对分离式减震榫-活动支座简支梁桥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 第165-169页 |
6.7.1 碰撞对构件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 第165-168页 |
6.7.2 碰撞对桥梁系统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 第168-169页 |
6.8 桥台对分离式减震榫-活动支座简支梁桥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 第169-176页 |
6.8.1 桥台的模拟 | 第169-171页 |
6.8.2 桥台损伤指标 | 第171页 |
6.8.3 考虑桥台的构件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171-175页 |
6.8.4 考虑桥台的桥梁系统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175-176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176-17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79-187页 |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179-184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84页 |
7.3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 第184-187页 |
参考文献 | 第187-201页 |
作者简历 | 第201-20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