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感说”与“移情说”比较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20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三 相关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四 相关文献研究概述 | 第10-18页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第一章 物感说:物的人情化与心物相感 | 第20-30页 |
一 有“气”即有生 | 第20-23页 |
(一)通天下者一气耳 | 第20-21页 |
(二)文以气韵为主 | 第21-22页 |
(三)存在与生机之“和” | 第22-23页 |
二 感物而兴 | 第23-26页 |
(一)兴:由物及心的感发过程 | 第23-24页 |
(二)兴象:知觉的情感想象 | 第24-25页 |
(三)兴感与兴会:文有尽而意无穷 | 第25-26页 |
三 物我相感 | 第26-30页 |
(一)物化: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 | 第26-27页 |
(二)“随物赋形”——应感之会 | 第27-28页 |
(三)物感文化的特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移情说:物的人情化与感情外射 | 第30-38页 |
一 移情与直觉 | 第30-31页 |
(一)直觉形象与表现 | 第30-31页 |
(二)唯识学视角下的统觉移情 | 第31页 |
二 移情说与内模仿说 | 第31-36页 |
(一)美基于心理距离 | 第31-33页 |
(二)审美移情:物我互化 | 第33-34页 |
(三)模仿说——“艺术即模仿” | 第34-35页 |
(四)内模仿说:吸收物的姿态于我 | 第35-36页 |
三 象征——“审美感情的源泉”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物感说相互交汇主体与移情说外射主体论 | 第38-47页 |
一 物感说与移情说的主体论 | 第38-39页 |
社会理性与个体感性 | 第38-39页 |
二 物感说美学的主体问题 | 第39-42页 |
(一)情的产生与情景交融式审美体验 | 第39-40页 |
(二)被动式“起情”的由静及动 | 第40-41页 |
(三)“以物观物”思维下人的相对受动位置 | 第41-42页 |
三 移情说美学的主体问题 | 第42-47页 |
(一)建构情的普遍心理机制 | 第42-43页 |
(二)主动式“移情”的双向式“线性运动” | 第43-45页 |
(三)自然对立面下人的主体性“形式意志” | 第45-47页 |
第四章 自然本位论与个体意识审美论 | 第47-51页 |
一 天人二分之“构成论” | 第47页 |
二 天人二分之“构成论” | 第47-48页 |
三 个体意识的觉醒与精神自由解放 | 第48-49页 |
四 超越自然与超越自我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