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长三角核心区PM2.5多尺度时空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6页
    1.1 选题背景第13-16页
        1.1.1 论文选题的理由第13页
        1.1.2 论文研究意义第13-14页
        1.1.3 研究区确定的理由及意义第14-16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第16-31页
        1.2.1 对PM_(2.5)的认识和研究进展第16-19页
        1.2.2 PM_(2.5)与社会经济关系的研究第19-21页
        1.2.3 PM_(2.5)与土地利用关系的研究第21-28页
        1.2.4 PM_(2.5)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第28-29页
        1.2.5 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进展第29-30页
        1.2.6 文献综述总结第30-31页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31-32页
        1.3.1 研究目标第31页
        1.3.2 研究内容第31-32页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32-34页
        1.4.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32-34页
        1.4.2 拟解决关键问题第34页
    1.5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分析第36-55页
    2.1 研究区范围第36-37页
    2.2 研究区自然特征分析第37-42页
        2.2.1 气候特征第37-41页
        2.2.2 地形、地貌特征第41-42页
        2.2.3 下垫面植被及农作物分布特征第42页
    2.3 研究区社会经济格局分析第42-46页
        2.3.1 区域总体特征第42-44页
        2.3.2 区域内部差异第44-46页
    2.4 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分析第46-54页
        2.4.1 景观分类体系及数据库建立第46-48页
        2.4.2 景观指数选取第48-49页
        2.4.3 区域景观总体特征第49-51页
        2.4.4 区域内部景观差异第51-54页
    2.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三章 长三角核心区多尺度PM_(2.5)时空特征分析第55-82页
    3.1 数据与方法第55-64页
        3.1.1 PM_(2.5)数据采集和处理第55-60页
        3.1.2 PM_(2.5)污染水平界定第60-62页
        3.1.3 研究方法第62-64页
    3.2 研究区PM_(2.5)浓度时间序列特征第64-69页
        3.2.1 PM_(2.5)年均浓度变化特征第64页
        3.2.2 PM_(2.5)浓度季节变化特征第64-65页
        3.2.3 PM_(2.5)月均浓度变化特征第65-66页
        3.2.4 PM_(2.5)日浓度特征第66-68页
        3.2.5 PM_(2.5)浓度24时刻变化特征第68-69页
    3.3 研究区PM_(2.5)浓度空间序列特征第69-81页
        3.3.1 各监测点PM_(2.5)的空间分异特征第69-70页
        3.3.2 城市PM_(2.5)的空间分异特征第70-73页
        3.3.3 区域PM_(2.5)空间分异特征第73-77页
        3.3.4 PM_(2.5)的空间集聚性规律第77-81页
    3.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四章 基于次污染过程尺度的PM_(2.5)时空特征分析第82-105页
    4.1 数据与方法第82-85页
        4.1.1 PM_(2.5)污染日和次污染过程定义第82-83页
        4.1.2 PM_(2.5)次污染过程指标定义第83-84页
        4.1.3 PM_(2.5)污染重心转移模型第84-85页
    4.2 研究区PM_(2.5)污染过程及时空特征第85-92页
        4.2.1 污染日数及时空分布第85-87页
        4.2.2 城市次污染过程及时空分布第87-91页
        4.2.3 区域性次污染过程及时空分布第91-92页
    4.3 区域性次污染过程中PM_(2.5)的变化规律第92-101页
        4.3.1 区域次污染过程选择第92-95页
        4.3.2 基于次污染过程尺度的PM_(2.5)时空变化特征第95-101页
    4.4 典型区域性次污染过程中污染重心转移轨迹第101-103页
    4.5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第五章 人类活动对PM_(2.5)的影响及贡献分析第105-122页
    5.1 数据与方法第105-108页
        5.1.1 影响因子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第105-106页
        5.1.2 数据距平处理第106页
        5.1.3 等步长统计法第106-107页
        5.1.4 增强回归树模型第107-108页
    5.2 人类活动与PM_(2.5)日浓度单因素关系第108-113页
        5.2.1 区域尺度第108-110页
        5.2.2 城市尺度第110-113页
    5.3 人类活动对PM_(2.5)日浓度的贡献第113-118页
        5.3.1 BRT模型的运行和模拟效果验证第113-115页
        5.3.2 一次排放的贡献率分析第115-117页
        5.3.3 二次转化的贡献率分析第117-118页
    5.4 人类活动对PM_(2.5)累积过程的影响第118-120页
    5.5 本章小结第120-122页
第六章 下垫面景观对PM_(2.5)污染过程的影响和贡献分析第122-152页
    6.1 数据与方法第122-124页
        6.1.1 数据来源第122页
        6.1.2 多尺度分析法第122-124页
        6.1.3 地理探测器模型第124页
    6.2 综合景观特征对PM_(2.5)的影响第124-132页
        6.2.1 区域尺度第125-126页
        6.2.2 城市尺度第126-127页
        6.2.3 网格尺度第127-132页
    6.3 不同景观类型对PM_(2.5)污染指标的影响第132-144页
        6.3.1 城市建设用地对PM_(2.5)污染的影响第133-135页
        6.3.2 林地对PM_(2.5)污染的影响第135-138页
        6.3.3 农用地对PM_(2.5)污染的影响第138-141页
        6.3.4 湿地对PM_(2.5)污染的影响第141-144页
    6.4 下垫面景观因子对区域PM_(2.5)空间分异的贡献率分析第144-150页
        6.4.1 基于BRT的景观因子对PM_(2.5)污染空间差异的贡献分析第144-147页
        6.4.2 不同景观类型对PM_(2.5)污染空间差异的贡献分析第147-148页
        6.4.3 景观格局因子对PM_(2.5)污染的贡献第148-150页
    6.5 本章小结第150-152页
第七章 气象条件对PM_(2.5)的影响和贡献分析第152-175页
    7.1 数据与方法第152-153页
        7.1.1 数据来源第152页
        7.1.2 等步长统计法第152-153页
    7.2 区域整体特征第153-157页
        7.2.1 T、RH与PM_(2.5)日浓度的统计关系第153-155页
        7.2.2 风速、气压与PM_(2.5)日浓度的统计关系第155-156页
        7.2.3 降水量与PM_(2.5)日浓度的统计关系第156-157页
    7.3 各城市特征及差异第157-161页
        7.3.1 T、RH与PM_(2.5)日浓度的统计关系第157-160页
        7.3.2 风速、气压与PM_(2.5)日浓度的统计关系第160-161页
        7.3.3 降水量与PM_(2.5)日浓度的统计关系第161页
    7.4 气象因子对PM_(2.5)日浓度的贡献率分析第161-167页
        7.4.1 区域总体分析第161-163页
        7.4.2 各城市气象因子对PM_(2.5)的贡献率第163-167页
    7.5 基于RH视角的PM_(2.5)污染的变化过程和机制分析第167-173页
        7.5.1 相对湿度与各污染物的关系第167-171页
        7.5.2 基于RH的PM_(2.5)污染变化过程和机理第171-173页
    7.6 本章小结第173-175页
第八章 结论、讨论与展望第175-187页
    8.1 主要结论第175-181页
        8.1.1 研究区多尺度PM_(2.5)时空变化特征第175-177页
        8.1.2 人类活动对PM_(2.5)时空分异的影响及贡献第177-178页
        8.1.3 下垫面景观对PM_(2.5)空间分异的影响及贡献第178-180页
        8.1.4 气象要素对PM_(2.5)时间分异的影响及贡献第180-181页
    8.2 讨论和建议第181-185页
        8.2.1 人类活动与PM_(2.5)关系分析的讨论第181-182页
        8.2.2 下垫面景观与PM_(2.5)关系分析的讨论第182-184页
        8.2.3 气象因素与PM_(2.5)关系分析的讨论第184-185页
    8.3 主要创新点第185-186页
    8.4 不足与展望第186-187页
参考文献第187-201页
附录第201-205页
    论文中图清单第201-203页
    论文中表清单第203-20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205-206页
致谢第206页

论文共2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磷酸三(1,3-二氯异丙基)酯对原生动物嗜热四膜虫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
下一篇:锰矿修复砷污染地下水及其PRB工程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