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相力矩电机低谐波驱动系统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两相电机的发展现状 | 第12页 |
1.2.2 两相逆变器驱动主电路的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2.3 两相交流电机控制策略的发展现状 | 第13页 |
1.2.4 两相逆变器死区补偿的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两相力矩电机驱动系统建模 | 第15-26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两相力矩电机原理及建模 | 第15-18页 |
2.2.1 两相力矩电机运行原理 | 第15-17页 |
2.2.2 两相力矩电机仿真模型建立 | 第17-18页 |
2.3 两相力矩电机控制系统建模 | 第18-21页 |
2.3.1 驱动系统结构 | 第18-19页 |
2.3.2 两相逆变器主电路结构 | 第19-20页 |
2.3.3 坐标变换 | 第20-21页 |
2.4 SPWM控制策略及其谐波含量研究 | 第21-25页 |
2.4.1 SPWM控制策略仿真分析 | 第21-22页 |
2.4.2 SPWM控制算法谐波分析 | 第22-24页 |
2.4.3 仿真验证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两相SVPWM控制策略 | 第26-52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SVPWM调制在两相电机中的应用 | 第26-29页 |
3.2.1 两相SVPWM的应用原理 | 第26-28页 |
3.2.2 两相SVPWM控制算法的种类 | 第28-29页 |
3.3 四矢量SVPWM控制策略 | 第29-39页 |
3.3.1 逆变器基本输出电压矢量 | 第30页 |
3.3.2 基本工作矢量作用时间 | 第30-32页 |
3.3.3 零矢量的作用 | 第32-33页 |
3.3.4 无零矢量SVPWM仿真分析 | 第33-34页 |
3.3.5 构建零矢量 | 第34-36页 |
3.3.6 新型零矢量构建方法 | 第36-37页 |
3.3.7 仿真验证和分析 | 第37-39页 |
3.4 四矢量SVPWM扇区扩增 | 第39-44页 |
3.4.1 扇区扩增 | 第39-40页 |
3.4.2 实现方法 | 第40-41页 |
3.4.3 仿真验证与结果分析 | 第41-44页 |
3.5 八矢量SVPWM控制策略 | 第44-51页 |
3.5.1 逆变器基本输出电压矢量 | 第44-47页 |
3.5.2 电压空间矢量的合成 | 第47-48页 |
3.5.3 SVPWM的实现方法 | 第48-49页 |
3.5.4 仿真验证 | 第49-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两相SVPWM输出电压谐波与抑制 | 第52-64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两相SVPWM控制策略低谐波优化 | 第52-55页 |
4.2.1 两相SVPWM调制函数推导 | 第52-54页 |
4.2.2 谐波分析与仿真验证 | 第54-55页 |
4.2.3 SVPWM约束条件 | 第55页 |
4.3 死区效应及管压降的输出谐波 | 第55-60页 |
4.3.1 两相全桥死区效应的影响 | 第56-58页 |
4.3.2 非理想开关管输出电压数学模型 | 第58-59页 |
4.3.3 仿真验证与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4.4 电流反馈型预测补偿法 | 第60-63页 |
4.4.1 电流方向判断 | 第61-62页 |
4.4.2 谐波抑制 | 第62-63页 |
4.4.3 仿真验证与结果分析 | 第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控制系统设计与实验 | 第64-72页 |
5.1 引言 | 第64页 |
5.2 硬件电路设计 | 第64-66页 |
5.2.1 驱动主电路设计 | 第64-65页 |
5.2.2 控制电路设计 | 第65-66页 |
5.3 软件设计 | 第66-67页 |
5.4 实验结果与现象分析 | 第67-71页 |
5.4.1 四矢量八扇区SVPWM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8-69页 |
5.4.2 八矢量SVPWM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9-71页 |
5.4.3 死区抑制部分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