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基于碳源调控的污泥堆肥氮素转化及氨同化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4-30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4-19页
        1.1.1 城镇污泥处理处置现状第14-17页
        1.1.2 污泥堆肥工艺研究现状第17-18页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8-19页
    1.2 堆肥过程中的有机质降解第19-22页
        1.2.1 污泥中有机物的分类第19-20页
        1.2.2 堆肥过程中有机质的降解与转化第20-21页
        1.2.3 碳源有效性与氮素损失的关系第21-22页
    1.3 堆肥过程中的氮素转化及损失第22-26页
        1.3.1 堆肥氮素形态转化过程第22-23页
        1.3.2 堆肥氮素损失的影响因素第23-24页
        1.3.3 堆肥氮素损失的控制方法第24-26页
    1.4 堆肥氨同化作用的特性研究第26-28页
        1.4.1 氨同化作用的研究进展第26-27页
        1.4.2 碳源对氨同化作用的影响第27-28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第28-30页
        1.5.1 研究内容第28页
        1.5.2 技术路线第28-30页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0-40页
    2.1 堆肥原料及其理化性质第30-31页
        2.1.1 污泥第30页
        2.1.2 调理剂第30-31页
    2.2 堆肥试验装置及堆肥运行方式第31-33页
        2.2.1 堆肥试验装置第31-32页
        2.2.2 堆肥试验运行及取样方式第32-33页
    2.3 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第33-40页
        2.3.1 常规理化指标及检测方法第33-34页
        2.3.2 非常规指标及检测方法第34-36页
        2.3.3 生物分析指标及检测方法第36-40页
第3章 外加碳源对污泥堆肥过程及有机质降解的影响第40-69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碳源筛选及其投加条件的优化选择第40-49页
        3.2.1 碳源类型筛选第40-43页
        3.2.2 碳源投加量第43-44页
        3.2.3 响应曲面法优化碳源投加条件第44-49页
    3.3 蔗糖对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的影响第49-54页
        3.3.1 碳源可生化性的变化第49-50页
        3.3.2 微生物呼吸速率的变化第50-52页
        3.3.3 微生物利用碳源种类的变化第52-54页
    3.4 蔗糖对污泥堆肥常规指标的影响第54-58页
        3.4.1 温度第54-55页
        3.4.2 含水率第55-56页
        3.4.3 pH值第56-57页
        3.4.4 挥发性固体(VS)含量第57-58页
    3.5 碳源型辅料的筛选第58-67页
        3.5.1 污泥堆肥常规指标第59-61页
        3.5.2 对氨气挥发的影响第61-62页
        3.5.3 对污泥堆肥产品品质的影响第62-67页
    3.6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4章 外加碳源对堆肥过程氮素形态转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第69-93页
    4.1 引言第69页
    4.2 外加碳源对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的影响第69-77页
        4.2.1 氨氮含量变化第70-71页
        4.2.2 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变化第71-73页
        4.2.3 有机态氮组成及含量变化第73-76页
        4.2.4 氮素转化及平衡分析第76-77页
    4.3 外加碳源对氮素转化相关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第77-80页
        4.3.1 对氨化细菌数量的影响第77-78页
        4.3.2 对硝化细菌数量的影响第78-79页
        4.3.3 对氨同化细菌数量的影响第79-80页
    4.4 氨气挥发与碳源可生化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第80-87页
        4.4.1 氨气挥发与水溶性总有机碳第80-82页
        4.4.2 氨气挥发与水溶性碳氮比第82-84页
        4.4.3 氨气挥发与二氧化碳产生速率第84-87页
    4.5 堆肥氮素损失控制工艺指标优化第87-91页
        4.5.1 初始含水率对氨气挥发的影响第87-88页
        4.5.2 通风量对氨气挥发的影响第88-90页
        4.5.3 pH值对氨气挥发的影响第90-91页
    4.6 本章小结第91-93页
第5章 基于碳源调控的微生物菌群结构及氨同化作用机理研究第93-116页
    5.1 引言第93页
    5.2 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规律第93-106页
        5.2.1 生物多样性分析第94-96页
        5.2.2 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第96-100页
        5.2.3 古菌群落结构分析第100-103页
        5.2.4 真菌群落结构分析第103-106页
    5.3 基于N15的氨同化作用效能研究第106-111页
        5.3.1 蔗糖对不同时期氨同化效能的影响第107-109页
        5.3.2 碳氮比对氨同化效能的影响第109-110页
        5.3.3 α-酮戊二酸含量变化第110-111页
    5.4 蔗糖对氨同化关键酶的影响第111-115页
        5.4.1 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第112-113页
        5.4.2 谷氨酸脱氢酶第113-115页
    5.5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结论第116-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3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35-137页
致谢第137-139页
个人简历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应用代谢解偶联剂TCS控制MBR膜污染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双阴极BES系统降解污水污泥与还原六价铬的效能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