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遗产监测文献 | 第12-14页 |
1.2.1 国内遗产监测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遗产监测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概述 | 第17-23页 |
2.1 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历程 | 第17-19页 |
2.1.1 世界文化遗产概念 | 第17页 |
2.1.2 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的发展 | 第17-19页 |
2.2 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经验 | 第19-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大运河阳谷段文化遗产监测管理现状 | 第23-45页 |
3.1 大运河阳谷段文化遗产概况 | 第23-29页 |
3.1.1 历史沿革 | 第23页 |
3.1.2 文化遗产价值 | 第23-26页 |
3.1.3 对所在区域的影响 | 第26-29页 |
3.2 大运河阳谷段文化遗产监测内容 | 第29-35页 |
3.2.1 遗产本体监测 | 第29页 |
3.2.2 遗产环境监测 | 第29-35页 |
3.3 监测管理架构 | 第35-39页 |
3.3.1 监测指标的内容 | 第35-36页 |
3.3.2 监测设备的配置及更新 | 第36-37页 |
3.3.3 监测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设置 | 第37-39页 |
3.3.4 监测管理制度 | 第39页 |
3.4 基于SWOT的保护与管理模式分析 | 第39-43页 |
3.4.1 SWOT分析 | 第39-42页 |
3.4.2 保护与管理路径选择 | 第42-43页 |
3.5 监测管理现有问题分析 | 第43-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大运河阳谷段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体系评价与设计 | 第45-54页 |
4.1 监测管理体系指标的选取 | 第45-46页 |
4.2 监测管理体系指标评价标准 | 第46-48页 |
4.3 评价 | 第48-52页 |
4.3.1 监测管理指标专家咨询的效果评价 | 第48-50页 |
4.3.2 监测管理体系设计 | 第50-52页 |
4.4 监测管理体系目标 | 第52-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大运河阳谷段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对策与措施 | 第54-62页 |
5.1 对策 | 第54-57页 |
5.1.1 人员配备 | 第54-56页 |
5.1.2 设备设施 | 第56页 |
5.1.3 监测指标 | 第56-57页 |
5.1.4 管理制度 | 第57页 |
5.2 保障措施 | 第57-60页 |
5.2.1 完善监测指标 | 第57-58页 |
5.2.2 进行监测设备的更新与维护 | 第58-60页 |
5.2.3 建立健全监测管理组织机构 | 第60页 |
5.2.4 制定有效适时的监测管理制度 | 第6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A | 第70-71页 |
附录B | 第71-76页 |
附录C | 第76-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