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关节软骨的结构及修复 | 第13-15页 |
1.1.1 关节软骨组成和层区结构 | 第13-14页 |
1.1.2 关节软骨损伤及修复 | 第14-15页 |
1.2 软骨组织工程支架 | 第15-21页 |
1.2.1 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第15-19页 |
1.2.2 聚氨酯作为关节软骨修复材料 | 第19-21页 |
1.3 材料的亲疏水性对细胞的影响 | 第21-22页 |
1.4 一体化骨/软骨支架的设计 | 第22-24页 |
1.4.1 多层复合支架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5 白藜芦醇载药系统 | 第24-27页 |
1.6 本研究的研究思路 | 第27-29页 |
1.6.1 选题意义 | 第27页 |
1.6.2 研究方案 | 第27-29页 |
第二章 不同亲水性聚氨酯软段设计及表征 | 第29-40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9-33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2.1.2 材料合成 | 第30-31页 |
2.1.2.1 PCL-PEG-PCL三嵌段共聚物合成 | 第30页 |
2.1.2.2 嵌段聚合物投料比 | 第30-31页 |
2.1.3 分析测试 | 第31-33页 |
2.1.3.1 核磁测试 | 第31页 |
2.1.3.2 红外光谱 | 第31页 |
2.1.3.3 拉曼光谱 | 第31页 |
2.1.3.4 分子量测定 | 第31-32页 |
2.1.3.5 吸水率测试 | 第32页 |
2.1.3.6 接触角测试 | 第32-33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2.2.1 核磁(1H-NMR) | 第33-35页 |
2.2.2 红外光谱(FTIR) | 第35-36页 |
2.2.3 拉曼光谱(RAMAN) | 第36-37页 |
2.2.4 PCEC聚合物分子量 | 第37-38页 |
2.2.5 分子结构对吸水率和接触角的影响 | 第38-39页 |
2.3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不同亲水性聚氨酯的设计及表征 | 第40-66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40-43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3.1.2 材料合成 | 第41页 |
3.1.2.1 聚氨酯预聚体合成 | 第41页 |
3.1.2.2 PU的合成 | 第41页 |
3.1.3 分析测试 | 第41-43页 |
3.1.3.1 核磁测试 | 第41-42页 |
3.1.3.2 红外光谱 | 第42页 |
3.1.3.3 XRD | 第42页 |
3.1.3.4 分子量测定 | 第42页 |
3.1.3.5 力学性能测试 | 第42页 |
3.1.3.6 动态力学测试 | 第42页 |
3.1.3.7 吸水率测试 | 第42页 |
3.1.3.8 接触角测试 | 第42-43页 |
3.1.3.9 聚氨酯的降解性能 | 第43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3-65页 |
3.2.1 核磁(~1H-NMR) | 第43-44页 |
3.2.2 红外光谱(FTIR) | 第44-45页 |
3.2.3 分子量测定 | 第45-47页 |
3.2.4 聚氨酯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47-59页 |
3.2.4.1 相同分子量软段对聚氨酯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7-51页 |
3.2.4.2 软硬段比例不同聚氨酯的力学性能 | 第51-55页 |
3.2.4.3 亲水段相同软段聚氨酯的力学性能 | 第55-59页 |
3.2.5 聚氨酯亲水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59-62页 |
3.2.5.1 相同分子量软段对聚氨酯亲水性能的影响 | 第59-60页 |
3.2.5.2 软硬段比例不同聚氨酯的力学性能 | 第60-61页 |
3.2.5.3 亲水段相同软段聚氨酯的亲水性能 | 第61-62页 |
3.2.6 聚氨酯的降解性能影响因素 | 第62-65页 |
3.2.6.1 相同分子量软段对聚氨酯降解性能的影响 | 第62-63页 |
3.2.6.2 软硬段比例不同聚氨酯的降解性能 | 第63-64页 |
3.2.6.3 亲水段相同软段聚氨酯的降解性能 | 第64-65页 |
3.3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白藜芦醇释放体系制备及表征 | 第66-86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66-71页 |
4.1.1 实验部分 | 第66-67页 |
4.1.2 材料合成 | 第67-69页 |
4.1.2.1 PEG-PCL-PEG嵌段聚合物的合成 | 第67-68页 |
4.1.2.2 载药微球的制备 | 第68-69页 |
4.1.2.3 微球、温敏性水凝胶和微球/水凝胶共混体系药物释放样品制备 | 第69页 |
4.1.3 分析测试 | 第69-71页 |
4.1.3.1 核磁测试 | 第69页 |
4.1.3.2 红外光谱 | 第69页 |
4.1.3.3 分子量测定 | 第69-70页 |
4.1.3.4 微球粒径及分布测试 | 第70页 |
4.1.3.5 微球和微球/水凝胶形态学表征 | 第70页 |
4.1.3.6 XRD表征 | 第70页 |
4.1.3.7 微球包封率测试 | 第70页 |
4.1.3.8 释放体系药物释放量 | 第70-71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71-84页 |
4.2.1 核磁(1H-NMR) | 第71-72页 |
4.2.2 红外光谱(FTIR) | 第72页 |
4.2.3 分子量测定 | 第72-73页 |
4.2.4 不同条件对微球粒径的影响 | 第73-74页 |
4.2.4.1 均化速度对微球粒径的影响 | 第73-74页 |
4.2.4.2 PLGA浓度对微球粒径的影响 | 第74页 |
4.2.4.3 油水比对微球粒径的影响 | 第74页 |
4.2.5 不同条件对微球包封率的影响 | 第74-77页 |
4.2.5.1 均化速度对微球包封率的影响 | 第75-76页 |
4.2.5.2 聚合物浓度对微球包封率的影响 | 第76-77页 |
4.2.5.3 油水比对微球包封率的影响 | 第77页 |
4.2.6 微球的XRD图 | 第77-78页 |
4.2.7 微球和微球/水凝胶形态学表征 | 第78-80页 |
4.2.8 不同含量的微球/水凝胶体系动态力学 | 第80-81页 |
4.2.9 不同药物释放体系的体外释放特征 | 第81-83页 |
4.2.10不同药物释放体系的释放模型 | 第83-84页 |
4.3 结论 | 第84-86页 |
第五章 不同亲水性聚氨酯支架制备与表征 | 第86-95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86-89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86页 |
5.1.2 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 | 第86-87页 |
5.1.3 支架的测试与表征 | 第87-89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89-94页 |
5.2.1 3D打印支架的结构图 | 第89页 |
5.2.2 支架扫描电镜图 | 第89-94页 |
5.3 小结 | 第94-95页 |
结论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9-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附件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