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RT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论文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文献述评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1 规范研究法 | 第16页 |
1.4.2 比较分析法 | 第16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16-17页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概述 | 第18-23页 |
2.1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含义 | 第18页 |
2.2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以及必要性 | 第18-20页 |
2.2.1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 | 第18-19页 |
2.2.2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2.3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国际趋同 | 第20-23页 |
2.3.1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国际趋同是大势所趋 | 第20-21页 |
2.3.2 IASB、FASB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趋同的进展 | 第21-23页 |
第三章 FASB与IASB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比较分析 | 第23-34页 |
3.1 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 第23-27页 |
3.1.1 财务报告目标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起点 | 第24页 |
3.1.2 创造性的提出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完整框架及其层次关系 | 第24-26页 |
3.1.3 对于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 第26页 |
3.1.4 在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方面有重要的贡献 | 第26-27页 |
3.2 I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 第27-33页 |
3.2.1 IASB财务概念框架研究进程 | 第27页 |
3.2.2 2015年IASB征求意见稿对现行概念框架的更新 | 第27-32页 |
3.2.3 对2015IASB的总体评价 | 第32-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现状分析 | 第34-40页 |
4.1 我国现阶段以基本准则充当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原因 | 第34-35页 |
4.1.1 基本准则与国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具有相同的作用 | 第34页 |
4.1.2 基本准则与国际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基本一致 | 第34-35页 |
4.1.3 满足现阶段需求,具有中国特色 | 第35页 |
4.2 我国现阶段基本准则的不足 | 第35-39页 |
4.2.1 我国制定的财务报告目标过于笼统,缺乏指导意义 | 第35-36页 |
4.2.2 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缺乏理解性 | 第36页 |
4.2.3 缺乏对报告主体的论述 | 第36-37页 |
4.2.4 资产、负债要素定义存在不够明确的地方 | 第37页 |
4.2.5 缺少规范性的会计确认标准 | 第37-38页 |
4.2.6 计量目标不明确,计量基础缺乏理论依据及选择标准 | 第38页 |
4.2.7 我国基本准则没有涉及列报的内容 | 第38-39页 |
4.2.8 细节内容不全,资产保全概念在会计准则缺乏论述 | 第3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设想 | 第40-49页 |
5.1 使财务报告目标具体化 | 第40-41页 |
5.2 对财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进行分层分类 | 第41-44页 |
5.3 提出报告主体,明确报告主体的边界 | 第44页 |
5.4 修订资产、负债的定义 | 第44-45页 |
5.5 为会计确认构建统一的标准 | 第45页 |
5.6 明确计量目标,系统归纳总结计量基础并设定选择标准 | 第45-46页 |
5.7 应当增加列报和披露,并对其作出规范 | 第46-47页 |
5.8 补充资产保全的概念 | 第47-49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