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11-25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3页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23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3页 |
(一)文献法 | 第23页 |
(二)比较法 | 第23页 |
五、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一)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二)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1章 美国“学生教师”的概念 | 第25-29页 |
1.1 美国“学生教师”的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1.2 美国“学生教师”与我国相关概念的对比 | 第26-29页 |
1.2.1 与实习教师的概念对比 | 第26-27页 |
1.2.2 与顶岗教师的概念对比 | 第27-29页 |
第2章 美国“学生教师”管理的发展历史 | 第29-35页 |
2.1 美国“学生教师”出现与管理的雏形阶段(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 | 第29-30页 |
2.2 美国“学生教师”管理的发展阶段(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 第30-32页 |
2.2.1 师范学校时期“学生教师”的管理 | 第30-31页 |
2.2.2 师范学院时期“学生教师”的管理 | 第31-32页 |
2.3 美国“学生教师”管理的成熟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 | 第32-35页 |
第3章 美国“学生教师”管理现状研究 | 第35-45页 |
3.1 美国“学生教师”的指导教师管理 | 第35-37页 |
3.1.1 大学选派的指导教师 | 第35-36页 |
3.1.2 实习学校的合作教师 | 第36-37页 |
3.2 美国“学生教师”的管理目标 | 第37页 |
3.3 美国“学生教师”的管理内容 | 第37-43页 |
3.3.1 美国“学生教师”的申请资格 | 第37-38页 |
3.3.2 美国“学生教师”的实习时间管理 | 第38-39页 |
3.3.3 美国“学生教师”的实习方式管理 | 第39-40页 |
3.3.4 美国“学生教师”管理的政策保障 | 第40-42页 |
3.3.5 美国“学生教师”管理的人员保障 | 第42-43页 |
3.4 美国“学生教师”管理中的评估 | 第43-45页 |
3.4.1 官方考核评估 | 第43-44页 |
3.4.2 评估结果对学生的影响 | 第44-45页 |
第4章 美国“学生教师”的管理效果分析 | 第45-51页 |
4.1 美国“学生教师”的知识发展 | 第45-47页 |
4.2 美国“学生教师”的信念变化 | 第47-51页 |
4.2.1 美国“学生教师”的信念和作用 | 第47-48页 |
4.2.2 美国“学生教师”的信念变化 | 第48-51页 |
第5章 美国“学生教师”管理的特点与不足 | 第51-56页 |
5.1 美国“学生教师”管理的特点 | 第51-54页 |
5.1.1 完善的“学生教师”管理体系 | 第51-53页 |
5.1.2 实践取向的“学生教师”管理 | 第53-54页 |
5.2 美国“学生教师”管理的不足之处 | 第54-56页 |
5.2.1 高校的科研导向与“学生教师”管理的矛盾 | 第54页 |
5.2.2 指导教师双方对“学生教师”管理理念的矛盾 | 第54-56页 |
第6章 美国“学生教师”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 第56-62页 |
6.1 完善实习教师实习政策 | 第56-57页 |
6.2 形成合作指导的共同体 | 第57-58页 |
6.3 帮助实习教师获得身份认同感 | 第58-60页 |
6.4 建立完善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