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范围和方法 | 第14-15页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文言文迁移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 第16-23页 |
2.1 分析文言立意,拓展写作视角 | 第16-17页 |
2.1.1 引申立意深度 | 第16-17页 |
2.1.2 拓宽立意广度 | 第17页 |
2.2 感受文言历史,加深写作思想性 | 第17-18页 |
2.2.1 素材的丰富与积累 | 第17-18页 |
2.2.2 材料的归纳与应用 | 第18页 |
2.3 模仿文言手法,提升写作技巧 | 第18-20页 |
2.3.1 叙述议论结合手法 | 第18-19页 |
2.3.2 叙述抒情结合手法 | 第19页 |
2.3.3 对比手法 | 第19-20页 |
2.4 品味文言语言,增强写作表现力 | 第20-23页 |
2.4.1 言简意赅,含义丰富 | 第20-21页 |
2.4.2 生动形象,跃然纸上 | 第21页 |
2.4.3 句式整齐,表意明确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吉林松花江中学文言文迁移写作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23-41页 |
3.1 教师教学方法情况调查 | 第23-29页 |
3.1.1 模仿文章迁移法 | 第23-24页 |
3.1.2 引申情境迁移法 | 第24-25页 |
3.1.3 感悟核心迁移法 | 第25-26页 |
3.1.4 积累应用迁移法 | 第26-28页 |
3.1.5 活动实践迁移法 | 第28-29页 |
3.2 学生学习方法情况调查 | 第29-31页 |
3.2.1 素材收集法迁移 | 第29-30页 |
3.2.2 结构分析法迁移 | 第30-31页 |
3.3 文言文迁移写作教学取得的成效 | 第31-37页 |
3.3.1 开阔了教师的教学思维 | 第31-32页 |
3.3.2 优化了教师课程资源 | 第32-33页 |
3.3.3 教师课堂内容多样化 | 第33-35页 |
3.3.4 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效率 | 第35-36页 |
3.3.5 提高了学生写作质量 | 第36-37页 |
3.4 文言文迁移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37-41页 |
3.4.1 教师引导部分过多 | 第37-38页 |
3.4.2 基础知识教学分离 | 第38-39页 |
3.4.3 叙事类部分迁移少 | 第39页 |
3.4.4 局限于课内文言文 | 第39-40页 |
3.4.5 评价交流方式单一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对吉林松花江中学文言文迁移写作教学的建议 | 第41-49页 |
4.1 发挥学生自主性 | 第41-43页 |
4.1.1 提高学生对可迁移知识的判断能力 | 第41-42页 |
4.1.2 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 | 第42-43页 |
4.2 文言文迁移写作教学与文言文教学并行 | 第43-44页 |
4.2.1 合理安排基础知识教学 | 第43页 |
4.2.2 合理设置教学顺序 | 第43-44页 |
4.3 文言文迁移写作教学中各体裁并行 | 第44-45页 |
4.3.1 增加叙事类文言文教学 | 第44-45页 |
4.3.2 提供多种体裁迁移写作练习 | 第45页 |
4.4 形成课内外文言文联动的迁移写作教学 | 第45-47页 |
4.4.1 拓展课外文言文学习材料 | 第45-46页 |
4.4.2 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写作能力 | 第46-47页 |
4.5 文言文迁移写作评价方式多样化 | 第47-49页 |
4.5.1 增加生生互评环节 | 第47页 |
4.5.2 增加学生自主交流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录A: 吉林松花江中学文言文迁移写作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第54-56页 |
附录B: 吉林松花江中学文言文迁移写作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第56-58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