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放线菌 | 第11-12页 |
1.2 异源表达 | 第12-15页 |
1.3 链霉菌基因转移方法 | 第15-18页 |
1.3.1 接合转移 | 第15-17页 |
1.3.2 噬菌体转导 | 第17页 |
1.3.3 转化 | 第17-18页 |
1.4 苯并吡喃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概述 | 第18-21页 |
1.5 厦门霉素生物合成过程 | 第21-22页 |
1.6 生物信息学简介 | 第22-25页 |
1.7 本实验研究意义 | 第25-28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3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8-33页 |
2.1.1 菌株、质粒及引物 | 第28-29页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9页 |
2.1.3 常用培养基和溶液 | 第29-33页 |
2.1.4 本研究中所用的抗生素 | 第3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3-39页 |
2.2.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3-34页 |
2.2.2 质粒提取 | 第34页 |
2.2.3 热激法转化 | 第34-35页 |
2.2.4 链霉菌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35页 |
2.2.5 链霉菌少量DNA的提取 | 第35页 |
2.2.6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35-36页 |
2.2.7 接合转移 | 第36页 |
2.2.8 链霉菌发酵条件 | 第36-37页 |
2.2.9 样品处理 | 第37页 |
2.2.10 色谱条件 | 第37-38页 |
2.2.11 质谱条件 | 第38页 |
2.2.12 生物信息学分析所用的主要网站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39-83页 |
3.1 厦门霉素异源表达 | 第39-48页 |
3.1.1 PCR验证接合转移 | 第39-40页 |
3.1.2 HPLC验证异源表达 | 第40-42页 |
3.1.3 质谱验证异源表达 | 第42-43页 |
3.1.4 小结讨论 | 第43-48页 |
3.2 厦门链霉菌和吸水链霉菌FR008-09404的培养基筛选 | 第48-55页 |
3.2.1 厦门链霉菌基础培养基筛选 | 第48-49页 |
3.2.2 吸水链霉菌FR008-09404培养基筛选 | 第49-54页 |
3.2.3 小结讨论 | 第54-55页 |
3.3 生物信息学分析厦门霉素基因簇 | 第55-83页 |
3.3.1 ProtParam分析蛋白质氨基酸理化性质 | 第56-64页 |
3.3.2 ProtScale分析蛋白质的疏水性 | 第64-68页 |
3.3.3 Gor预测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 第68-75页 |
3.3.4 TMHMM Server v.2.0 预测蛋白质跨膜区 | 第75-76页 |
3.3.5 预测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 | 第76-77页 |
3.3.6 蛋白质指纹分析 | 第77-81页 |
3.3.7 预测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 第81-82页 |
3.3.8 小结讨论 | 第82-83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已发表的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