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1章 民事证据法中武器平等原则概述 | 第12-22页 |
1.1 武器平等原则的基本内涵 | 第12-15页 |
1.1.1 宪法基础 | 第12页 |
1.1.2 形式意义和实质意义上的武器平等原则 | 第12-13页 |
1.1.3 民事证据法上的意义 | 第13-14页 |
1.1.4 与公正程序之关系 | 第14-15页 |
1.2 武器平等原则的基本要求 | 第15-19页 |
1.2.1 形式意义的武器平等原则的具体落实 | 第15-17页 |
1.2.2 实质意义的武器平等原则的具体落实 | 第17-18页 |
1.2.3 以实质意义上的武器平等为重点,推进民事诉讼的改革 | 第18-19页 |
1.3 武器平等原则在民事证据法中展开的总框架 | 第19-22页 |
1.3.1 展开的总框架 | 第19-20页 |
1.3.2 各国(地区)民事证据制度改革中对武器平等原则的体现 | 第20-22页 |
第2章 武器平等原则与证据收集制度 | 第22-29页 |
2.1 我国证据收集制度在保护实质平等上的不足 | 第22-26页 |
2.1.1 证据收集的非体系化 | 第22-23页 |
2.1.2 当事人证据收集权的非规范化 | 第23-25页 |
2.1.3 法院调查取证制度的非主动化 | 第25-26页 |
2.2 武器平等原则下重塑证据收集制度 | 第26-29页 |
2.2.1 重新定位证据收集制度的功能 | 第26-27页 |
2.2.2 以武器平等为原则对证据收集制度进行改革 | 第27-29页 |
第3章 武器平等原则与证明责任 | 第29-37页 |
3.1 武器平等原则与证明责任分配 | 第29-32页 |
3.1.1 武器平等原则对证明责任分配的要求 | 第29-30页 |
3.1.2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证明责任分配理论 | 第30-31页 |
3.1.3 武器平等原则与证明责任分配理论学说的新发展 | 第31-32页 |
3.2 武器平等原则与证明责任减轻 | 第32-37页 |
3.2.1 证明责任减轻的必要性 | 第32-33页 |
3.2.2 证明责任减轻的制度体系 | 第33-34页 |
3.2.3 证明责任减轻的具体方式 | 第34-37页 |
第4章 武器平等原则与证据“三性”的质证 | 第37-43页 |
4.1 武器平等原则与证据客观性的质证 | 第37-39页 |
4.1.1 证据的内容具有客观性 | 第37-38页 |
4.1.2 证据具有相对客观性 | 第38页 |
4.1.3 案件事实认定具有可靠性 | 第38-39页 |
4.2 武器平等原则与证据关联性的质证 | 第39-40页 |
4.2.1 证据必须与案件事实具有客观联系 | 第39-40页 |
4.2.2 证据能够证明案件事实 | 第40页 |
4.3 武器平等原则与证据合法性的质证 | 第40-43页 |
4.3.1 证据合法性的要求 | 第40-41页 |
4.3.2 证据合法性的标准 | 第41-43页 |
第5章 武器平等原则与认证制度 | 第43-51页 |
5.1 确立法定证据与自由心证证据相结合的认证模式 | 第43-45页 |
5.1.1 武器平等原则与法定证据制度 | 第43-44页 |
5.1.2 武器平等原则与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 第44-45页 |
5.1.3 确立自由心证与法定证据相结合的认证模式 | 第45页 |
5.2 武器平等原则与民事诉讼认证规则重构 | 第45-48页 |
5.2.1 明确认证制度构建的价值目标 | 第46页 |
5.2.2 设置合理的证据认证规则 | 第46-48页 |
5.3 武器平等原则与民事诉讼认证方式的改进 | 第48-51页 |
5.3.1 认证方式改进的正当性 | 第48-49页 |
5.3.2 认证方式改进的制度设计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