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1章 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审查批准制度概述 | 第14-22页 |
1.1 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审查批准制度的概念 | 第14页 |
1.2 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审查批准制度的发展历史 | 第14-19页 |
1.2.1 较大的市地方性法规审查批准制度的由来 | 第15-16页 |
1.2.2 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审查批准制度的设置及其原因 | 第16-18页 |
1.2.3 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审查批准制度实施的现状 | 第18-19页 |
1.3 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审查批准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19-22页 |
1.3.1 审查批准的主体 | 第19-20页 |
1.3.2 审查批准的客体 | 第20页 |
1.3.3 审查批准的标准 | 第20-21页 |
1.3.4 审查批准的程序 | 第21-22页 |
第2章 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审查批准制度存废之争 | 第22-27页 |
2.1 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审查批准制度存在的争议 | 第22-24页 |
2.1.1 反对者观点:设区的市立法权成为了“不完全立法权” | 第22-23页 |
2.1.2 支持者观点:对设区的市既“授权”又“限权” | 第23-24页 |
2.2 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审查批准制度设立的必要性 | 第24-27页 |
2.2.1 有利于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 | 第24页 |
2.2.2 有利于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 | 第24-25页 |
2.2.3 有利于防止权力被滥用 | 第25页 |
2.2.4 有利于提高立法质量 | 第25-27页 |
第3章 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审查批准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7-30页 |
3.1 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的审查批准标准未详细规定 | 第27页 |
3.2 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的审查批准程序不健全 | 第27-28页 |
3.3 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审查之后的处理方法不明确 | 第28-30页 |
第4章 我国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审查批准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30-38页 |
4.1 明确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的审查标准 | 第30-31页 |
4.2 规范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的审查批准的程序 | 第31-34页 |
4.2.1 报请批准程序 | 第31-32页 |
4.2.2 提前介入程序 | 第32-33页 |
4.2.3 沟通协调程序 | 第33页 |
4.2.4 合法审查程序 | 第33页 |
4.2.5 公众参与程序 | 第33-34页 |
4.2.6 批准公布程序 | 第34页 |
4.3 明确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审查之后的处理方法 | 第34-38页 |
4.3.1 与上位法不抵触时的处理办法 | 第35页 |
4.3.2 与上位法相抵触时的处理办法 | 第35-36页 |
4.3.3 与省级政府规章相抵触时的处理办法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