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5页 |
1.1 钢框架梁柱连接节点 | 第14-19页 |
1.1.1 连接的分类与相关规范 | 第15-17页 |
1.1.2 常用的半刚性连接型式与特点 | 第17-19页 |
1.1.3 顶底角钢连接的特点与工程应用 | 第19页 |
1.2 顶底角钢连接的研究现状 | 第19-31页 |
1.2.1 单调荷载试验研究 | 第20-23页 |
1.2.2 循环荷载试验研究 | 第23-24页 |
1.2.3 有限元数值模拟 | 第24-25页 |
1.2.4 T型组件分析模型 | 第25-28页 |
1.2.5 连接的弯矩-转角曲线 | 第28-29页 |
1.2.6 大尺寸角钢连接节点 | 第29-30页 |
1.2.7 连接的抗连极限受拉性能 | 第30-31页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31-35页 |
1.3.1 目前研究的不足 | 第31-33页 |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加劲顶底角钢连接单调加载试验研究 | 第35-52页 |
2.1 引言 | 第35页 |
2.2 试验试件设计 | 第35-37页 |
2.3 材性试验 | 第37-38页 |
2.4 试验试件安装与测量 | 第38-42页 |
2.5 单调加载试验结果 | 第42-47页 |
2.5.1 试件破坏模式 | 第42-44页 |
2.5.2 节点弯矩-转角特性 | 第44-46页 |
2.5.3 初始转动刚度Sji | 第46页 |
2.5.4 单调加载转动能力 | 第46页 |
2.5.5 塑性抗弯承载力Mp | 第46-47页 |
2.6 角钢T型件受拉试验 | 第47-50页 |
2.6.1 角钢T型件的试验装置与加载 | 第47-49页 |
2.6.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加劲顶底角钢连接的有限元分析 | 第52-91页 |
3.1 引言 | 第52页 |
3.2 有限元模型 | 第52-61页 |
3.2.1 材料属性 | 第52-53页 |
3.2.2 边界条件与计算步骤 | 第53-54页 |
3.2.3 Abaqus施加预紧力的方法校核与讨论 | 第54-55页 |
3.2.4 隐式与显式算法 | 第55-57页 |
3.2.5 单元选取 | 第57-59页 |
3.2.6 网格精度 | 第59-61页 |
3.3 有限元校核与分析 | 第61-67页 |
3.3.1 节点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 | 第61-64页 |
3.3.2 角钢分析结果 | 第64-65页 |
3.3.3 腹板塑性开展 | 第65-66页 |
3.3.4 角钢T型件分析 | 第66-67页 |
3.4 普通尺寸的无加劲与加劲角钢的参数化分析 | 第67-79页 |
3.4.1 模型布置以及几何参数 | 第67-72页 |
3.4.2 加劲肋 | 第72-74页 |
3.4.3 螺栓直径 | 第74-75页 |
3.4.4 预紧力 | 第75-76页 |
3.4.5 梁柱间隙 | 第76页 |
3.4.6 角钢的厚度 | 第76-77页 |
3.4.7 螺栓间距m与m | 第77-78页 |
3.4.8 撬力 | 第78-79页 |
3.5 大尺寸顶底角钢连接的抗弯性能的参数分析 | 第79-85页 |
3.5.1 节点模型几何参数 | 第79-80页 |
3.5.2 连接的弯矩转角曲线与连接变形 | 第80-82页 |
3.5.3 高强螺栓的内力分布 | 第82-84页 |
3.5.4 大尺寸角钢连接的承载力计算 | 第84-85页 |
3.6 大尺寸角钢T型连接件参数分析 | 第85-89页 |
3.6.1 模型参数 | 第86页 |
3.6.2 结果分析 | 第86-89页 |
3.6.3 螺栓错排分布规则 | 第8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四章 加劲顶底角钢连接在静力荷载下的力学性能分析 | 第91-120页 |
4.1 引言 | 第91页 |
4.2 节点初始转动刚度 | 第91-102页 |
4.2.1 节点域 | 第92-93页 |
4.2.2 柱腹板 | 第93页 |
4.2.3 螺栓 | 第93-94页 |
4.2.4 无加劲角钢 | 第94-99页 |
4.2.5 柱腹板 | 第99页 |
4.2.6 加劲角钢 | 第99-101页 |
4.2.7 柱翼缘 | 第101页 |
4.2.8 节点刚度计算 | 第101-102页 |
4.3 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102-117页 |
4.3.1 螺栓 | 第102-103页 |
4.3.2 无加劲角钢 | 第103-109页 |
4.3.3 加劲角钢 | 第109-112页 |
4.3.4 加劲柱翼缘 | 第112-114页 |
4.3.5 梁翼缘螺栓滑移 | 第114页 |
4.3.6 连接的抗弯承载力 | 第114-117页 |
4.4 连接的弯曲转角曲线 | 第117页 |
4.5 加劲顶底角钢的设计建议 | 第117-118页 |
4.5.1 加劲肋的形状与厚度 | 第117-118页 |
4.5.2 高强螺栓 | 第118页 |
4.5.3 角钢厚度 | 第11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五章 加劲顶底角钢连接的循环荷载试验研究 | 第120-132页 |
5.1 引言 | 第120页 |
5.2 试验节点设计与制作 | 第120-121页 |
5.3 加载制度 | 第121-122页 |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22-130页 |
5.4.1 破坏模式与过程 | 第123-125页 |
5.4.2 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 | 第125-126页 |
5.4.3 节点延性 | 第126-127页 |
5.4.4 耗能能力 | 第127-128页 |
5.4.5 刚度退化 | 第128-129页 |
5.4.6 节点划分 | 第129-130页 |
5.5 循环加载试验有限元分析 | 第13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第六章 角钢T型连接组件的极限受拉性能数值分析 | 第132-156页 |
6.1 引言 | 第132-133页 |
6.1.1 连接的极限抗拉能力 | 第132页 |
6.1.2 连接承受冲击荷载 | 第132-133页 |
6.1.3 本章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3页 |
6.2 模型建立 | 第133-135页 |
6.3 材料失效准则 | 第135-139页 |
6.3.1 韧性损伤 | 第135-136页 |
6.3.2 剪切损伤 | 第136-137页 |
6.3.3 损伤演化 | 第137-138页 |
6.3.4 基于应变率的材料本构 | 第138-139页 |
6.4 准静态分析结果 | 第139-151页 |
6.4.1 连接的极限破坏模式 | 第139-142页 |
6.4.2 结果分析 | 第142-146页 |
6.4.3 高强螺栓变形与内力分布 | 第146-147页 |
6.4.4 极限荷载 | 第147-149页 |
6.4.5 极限位移 | 第149-151页 |
6.5 冲击荷载分析结果 | 第151-154页 |
6.5.1 荷载大小与角钢厚度 | 第151-154页 |
6.5.2 加载时间 | 第154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54-15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6-160页 |
7.1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第156-157页 |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性成果 | 第157-158页 |
7.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58页 |
7.4 展望 | 第158-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9-172页 |
致谢 | 第172-173页 |
附录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