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1 传统村落遗产价值凸显 | 第14页 |
1.1.2 传统村落迅速消失 | 第14-15页 |
1.1.3 大数据拓展与深化传统村落研究 | 第15页 |
1.2 研究范围 | 第15-17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7-26页 |
1.3.1 我国传统村落相关研究概况 | 第17-20页 |
1.3.2 广东及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相关研究 | 第20-23页 |
1.3.3 国外传统村落相关研究 | 第23-26页 |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 第26-2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4.3 研究意义 | 第28页 |
1.5 研究目标 | 第28-29页 |
1.6 关键问题与研究框架 | 第29-31页 |
1.6.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9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分类及其数据库构建 | 第31-66页 |
2.1 空间模式视角的传统村落研究 | 第31-55页 |
2.1.1 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要素体系 | 第32-45页 |
2.1.2 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逻辑构成 | 第45-55页 |
2.2 基于空间模式体系的广府地区传统村落分类 | 第55-59页 |
2.2.1 民系与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关系 | 第55-58页 |
2.2.2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分类 | 第58-59页 |
2.3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数据库构建 | 第59-65页 |
2.3.1 传统村落研究中的数据思维 | 第59-60页 |
2.3.2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数据库的构建 | 第60-6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三章 广府文化主导型传统村落的空间模式 | 第66-124页 |
3.1 空间模式一:广府文化主导型传统村落 | 第66-70页 |
3.1.1 山水环境:背山面水,水塘环绕 | 第66-67页 |
3.1.2 村落肌理:巷深坪阔,曲直井然 | 第67页 |
3.1.3 居祠结构:宗祠引领,民居遵从 | 第67-68页 |
3.1.4 建筑特征:三间两廊,独立私密 | 第68-69页 |
3.1.5 环境要素:阡陌纵横,鱼塘广布 | 第69-70页 |
3.2 亚型 | 第70-123页 |
3.2.1 亚型A:梳式 | 第70-90页 |
3.2.2 亚型B:水网切割式 | 第90-105页 |
3.2.3 亚型C:台地环绕式 | 第105-12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四章 客家文化主导型传统村落 | 第124-150页 |
4.1 空间模式二:客家文化主导型传统村落 | 第124-129页 |
4.1.1 山水环境:山重水复,谷地营生 | 第124-125页 |
4.1.2 村落肌理:筑围防御,顺山延伸 | 第125页 |
4.1.3 居祠结构:居祠一体,聚族而居 | 第125-126页 |
4.1.4 建筑特征:家族合居,体量庞大 | 第126-127页 |
4.1.5 环境要素:谷地耕作,梯田层叠 | 第127-129页 |
4.2 亚型 | 第129-149页 |
4.2.1 亚型A:方正包围式 | 第130-135页 |
4.2.2 亚型B:围垅包围式 | 第135-140页 |
4.2.3 亚型C:堂橫屋式 | 第140-146页 |
4.2.4 亚型D:排列包围式 | 第146-1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49-150页 |
第五章 广客交融型传统村落 | 第150-176页 |
5.1 空间模式三:广客交融型传统村落 | 第150-153页 |
5.1.1 山水环境:山间盆地,丘陵边缘 | 第150-151页 |
5.1.2 村落肌理:外围封闭,内部井然 | 第151页 |
5.1.3 居祠结构:祠宅离合,各不相同 | 第151-152页 |
5.1.4 建筑特征:兼容广客,防御围合 | 第152-153页 |
5.1.5 环境要素:盆地稻作,山田掩映 | 第153页 |
5.2 亚型 | 第153-175页 |
5.2.1 亚型A:有围梳式 | 第153-166页 |
5.2.2 亚型B:有围排列式 | 第166-171页 |
5.2.3 亚型C:中心明显混合式 | 第171-17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75-176页 |
第六章 沙田型传统村落 | 第176-196页 |
6.1 空间模式四:沙田型传统村落 | 第176-192页 |
6.1.1 山水环境:海陆交接,水道纵横 | 第177-179页 |
6.1.2 村落肌理:顺水而居,堤坝建房 | 第179-181页 |
6.1.3 居祠结构:无宗祠,人口组成复杂 | 第181页 |
6.1.4 建筑特征:疍艇流徙,茅寮栖身 | 第181-184页 |
6.1.5 环境要素:农田广袤,稻作发达 | 第184-192页 |
6.2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总类 | 第192-195页 |
6.2.1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类型总表 | 第192-194页 |
6.2.2 基于空间模式体系的广府地区传统村落图式分类总表 | 第194-19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95-196页 |
第七章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分布特征及规律 | 第196-252页 |
7.1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类型的分布特征 | 第196-210页 |
7.1.1 模式一:广府文化主导型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 | 第196-204页 |
7.1.2 模式二:客家文化主导型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 | 第204-206页 |
7.1.3 模式三:广客交融型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 | 第206-207页 |
7.1.4 模式四:沙田型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 | 第207-210页 |
7.2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分布规律 | 第210-221页 |
7.2.1 大类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分布规律 | 第211-215页 |
7.2.2 亚类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分布规律 | 第215-219页 |
7.2.3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文化区划图 | 第219-221页 |
7.3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与建筑类型的重合关系 | 第221-251页 |
7.3.1 传统村落建筑类型的分布特征 | 第223-227页 |
7.3.2 传统村落建筑类型的分布规律 | 第227-235页 |
7.3.3 传统村落空间模式与各类建筑的空间重合程度 | 第235-247页 |
7.3.4 传统村落空间模式中的“同构异形”现象 | 第247-251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251-252页 |
第八章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生成机制 | 第252-301页 |
8.1 自然环境与村落空间模式的生成 | 第252-259页 |
8.1.1 气候特征与村落空间模式 | 第252-253页 |
8.1.2 地理特征与村落空间模式 | 第253-258页 |
8.1.3 土地资源与村落空间模式 | 第258-259页 |
8.2 社会环境与村落空间模式的生成 | 第259-273页 |
8.2.1 聚族而居的村落空间模式 | 第259-265页 |
8.2.2 经济基础与村落组构模式 | 第265-267页 |
8.2.3 社会动荡与村落的防御 | 第267-270页 |
8.2.4 社会政策与村落空间模式的演变 | 第270-273页 |
8.3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文化演进 | 第273-288页 |
8.3.1 广府传统村落文化的演化、变化与异化 | 第273-278页 |
8.3.2 文化传播与村落空间模式的固化和同化 | 第278-288页 |
8.4 广客交融:广府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特殊样本 | 第288-300页 |
8.4.1 广客交融的区域及其形成过程 | 第288-293页 |
8.4.2 广客交融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类型 | 第293-295页 |
8.4.3 广客交融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模式演化过程 | 第295-300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300-301页 |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 第301-305页 |
9.1 结论 | 第301-304页 |
9.1.1 广府传统村落的空间模式剖析及其内在规律的揭示 | 第301-302页 |
9.1.2 广府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类型的地理分布 | 第302-303页 |
9.1.3 广府传统村落空间模式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303-304页 |
9.2 创新点 | 第304页 |
9.2.1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304页 |
9.2.2 构建了广府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的要素体系 | 第304页 |
9.2.3 研究了文化交界地带传统村落的空间模式特征 | 第304页 |
9.3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 第304-305页 |
参考文献 | 第305-325页 |
附录 | 第325-3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330-331页 |
致谢 | 第331-332页 |
附表 | 第3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