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洁净电子厂房防火性能化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1-15页 |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1.2 性能化防火设计的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 1.2.1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 1.2.2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2页 |
| 1.3 洁净电子厂房消防特点 | 第12-13页 |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 2 大型洁净电子厂房防火性能化设计问题 | 第15-23页 |
| 2.1 项目概况 | 第15页 |
| 2.2 生产厂房 | 第15-17页 |
| 2.3 需要进行消防安全分析的问题 | 第17-23页 |
| 2.3.1 敞开式办公区域疏散距离 | 第17-18页 |
| 2.3.2 生产区疏散距离 | 第18-19页 |
| 2.3.3 首层安全疏散走道 | 第19页 |
| 2.3.4 排风管道防火阀设置 | 第19-20页 |
| 2.3.5 首层化学危险品储存和特殊气体供应 | 第20-23页 |
| 3 防火设计目标判据及相关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 | 第23-30页 |
| 3.1 防火设计目标 | 第23页 |
| 3.2 防火设计目标分析方法 | 第23页 |
| 3.3 防火设计目标判定依据 | 第23-26页 |
| 3.3.1 烟气层高度 | 第23-24页 |
| 3.3.2 热辐射 | 第24页 |
| 3.3.3 对流热 | 第24页 |
| 3.3.4 能见度 | 第24-26页 |
| 3.4 办公区与生产区分隔 | 第26页 |
| 3.5 生产区安全疏散 | 第26页 |
| 3.6 首层安全疏散走道 | 第26-27页 |
| 3.7 排风管道防火阀设置 | 第27-28页 |
| 3.8 主厂房首层化学危险品储存和特殊气体供应 | 第28-30页 |
| 4 生产厂房化学品及特气供应 | 第30-68页 |
| 4.1 生产厂房概述 | 第30-31页 |
| 4.1.1 生产区 | 第30页 |
| 4.1.2 支持区 | 第30-31页 |
| 4.2 工艺流程简介 | 第31-34页 |
| 4.3 主要原辅材料、运输及贮存 | 第34-35页 |
| 4.3.1 主要原辅材料 | 第34页 |
| 4.3.2 运输和贮存方案 | 第34-35页 |
| 4.4 危险化学品性质 | 第35-36页 |
| 4.4.1 化学品及气体的分类 | 第35页 |
| 4.4.2 化学品及气体的性质 | 第35-36页 |
| 4.5 化学品、特气的储存、供应方式及消防设施 | 第36-55页 |
| 4.5.1 特气供应系统功能 | 第37-42页 |
| 4.5.2 特气供应系统消防强化措施 | 第42-53页 |
| 4.5.3 特气供应系统建筑消防措施 | 第53-54页 |
| 4.5.4 化学品集中供液供应系统 | 第54-55页 |
| 4.5.5 集中供液系统自带消防措施 | 第55页 |
| 4.6 生产厂房化学品用量分析 | 第55-59页 |
| 4.7 安全分析 | 第59-66页 |
| 4.8 小结 | 第66-68页 |
| 5 火灾场景设置与烟气流动分析 | 第68-96页 |
| 5.1 设置火灾场景的一般原则 | 第68页 |
| 5.2 火源位置分析 | 第68-69页 |
| 5.3 火灾增长速率分析 | 第69-73页 |
| 5.3.1 火灾热释放速率分析 | 第70-72页 |
| 5.3.2 火灾增长速率 | 第72-73页 |
| 5.4 通风系统简介 | 第73页 |
| 5.5 确定设定火灾场景 | 第73页 |
| 5.6 烟气流动模型的建立 | 第73-74页 |
| 5.7 烟气流动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第74-94页 |
| 5.7.1 设定火灾场景A1 | 第74-77页 |
| 5.7.2 设定火灾场景A2 | 第77-79页 |
| 5.7.3 设定火灾场景B1 | 第79-81页 |
| 5.7.4 设定火灾场景B2 | 第81-83页 |
| 5.7.5 设定火灾场景C1 | 第83-86页 |
| 5.7.6 设定火灾场景C2 | 第86-88页 |
| 5.7.7 设定火灾场景D1 | 第88-91页 |
| 5.7.8 设定火灾场景D2 | 第91-94页 |
| 5.8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 6 人员安全疏散分析 | 第96-110页 |
| 6.1 安全疏散分析的目的及判定标准 | 第96页 |
| 6.2 疏散参数 | 第96-99页 |
| 6.2.1 疏散人数 | 第96-97页 |
| 6.2.2 疏散宽度 | 第97-98页 |
| 6.2.3 疏散速度 | 第98-99页 |
| 6.3 出口有效宽度 | 第99-100页 |
| 6.4 疏散时间 | 第100-102页 |
| 6.4.1 报警时间TA | 第100-101页 |
| 6.4.2 疏散响应时间TR | 第101-102页 |
| 6.5 疏散场景 | 第102页 |
| 6.6 人员疏散场景分析 | 第102-107页 |
| 6.6.1 人员疏散场景 1 | 第103-105页 |
| 6.6.2 人员疏散场景 2 | 第105-106页 |
| 6.6.3 人员疏散场景 3 | 第106-107页 |
| 6.6.4 人员疏散场景 4 | 第107页 |
| 6.7 疏散行走时间TM | 第107-108页 |
| 6.8 疏散安全性判定 | 第108页 |
| 6.9 小结 | 第108-110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3页 |
| 7.1 结论 | 第110页 |
| 7.2 展望 | 第110-113页 |
| 7.2.1 空气吹淋门锁的合理设置 | 第111页 |
| 7.2.2 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 | 第111-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16页 |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