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古城空间形态基因图谱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9-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研究的缘起 | 第9页 |
1.1.2 韩城城市发展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0-11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3.1 基因的生物学概念 | 第11-12页 |
1.3.2 形态基因 | 第12页 |
1.3.3 形态基因图谱 | 第12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6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与框架 | 第20-23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6.3 研究框架 | 第20-23页 |
2 城市形态基因基础框架研究 | 第23-33页 |
2.1 形态学理论研究及方法 | 第23-25页 |
2.1.1 英国学派 | 第23-24页 |
2.1.2 意大利学派 | 第24-25页 |
2.1.3 法国学派 | 第25页 |
2.2 类型学理论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2.2.1 罗西的类型学理论 | 第25-26页 |
2.2.2 克里尔的类型学理论 | 第26-27页 |
2.3 形态基因理论研究及方法 | 第27-28页 |
2.4 城市形态基因研究框架 | 第28-32页 |
2.4.1 城市形态研究框架 | 第29-30页 |
2.4.2 城市形态基因研究框架 | 第30-32页 |
2.5 小结 | 第32-33页 |
3 韩城古城历史沿革及空间基底分析 | 第33-49页 |
3.1 韩城背景概况 | 第33-36页 |
3.1.1 地理区位 | 第33页 |
3.1.2 自然环境 | 第33-35页 |
3.1.3 对外交通 | 第35-36页 |
3.2 建置沿革 | 第36-38页 |
3.3 发展初期 | 第38-41页 |
3.3.1 选址思想 | 第39-41页 |
3.3.2 营造模式 | 第41页 |
3.4 发展变革期 | 第41-46页 |
3.4.1 隋唐时期 | 第41-42页 |
3.4.2 宋元时期 | 第42-44页 |
3.4.3 明清时期 | 第44-45页 |
3.4.4 民国时期 | 第45-46页 |
3.5 建国以后 | 第46-48页 |
3.6 小结 | 第48-49页 |
4 韩城古城空间物质形态现状研究 | 第49-75页 |
4.1 古城结构分析 | 第49-50页 |
4.2 古城片区分析 | 第50-51页 |
4.3 古城街区分析 | 第51-52页 |
4.4 古城形态要素分析 | 第52-73页 |
4.4.1 街巷 | 第52-56页 |
4.4.2 休闲空间 | 第56-57页 |
4.4.3 建筑 | 第57-72页 |
4.4.4 外部自然环境 | 第72-73页 |
4.5 小结 | 第73-75页 |
5 韩城古城空间形态基因图谱的构建 | 第75-113页 |
5.1 空间形态基因图谱的构建方法 | 第75页 |
5.2 架 | 第75-82页 |
5.2.1 架之演变 | 第75-77页 |
5.2.2 山水架之形态基因 | 第77-78页 |
5.2.3 古城道路体系之形态基因 | 第78-82页 |
5.3 核 | 第82-91页 |
5.3.1 核之演变 | 第82-87页 |
5.3.2 核之形态基因 | 第87-91页 |
5.4 轴 | 第91-95页 |
5.4.1 轴之演变 | 第91-93页 |
5.4.2 平面轴之形态基因 | 第93-94页 |
5.4.3 点轴之形态基因 | 第94-95页 |
5.5 群 | 第95-110页 |
5.5.1 肌理演变 | 第95-96页 |
5.5.2 公共建筑群之形态基因 | 第96-100页 |
5.5.3 民居建筑群之形态基因 | 第100-108页 |
5.5.4 传统商业建筑群之形态基因 | 第108-110页 |
5.6 小结 | 第110-113页 |
6 结语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9页 |
图表目录 | 第119-125页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