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9页 |
1.2 汽车座椅悬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被动式座椅悬架 | 第10页 |
1.2.2 主动式座椅悬架 | 第10-11页 |
1.2.3 半主动式座椅悬架 | 第11页 |
1.3 磁流变阻尼器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1-15页 |
1.3.1 磁流变液及磁流变效应 | 第12页 |
1.3.2 磁流变阻尼器的工作模式 | 第12-13页 |
1.3.3 磁流变阻尼器在汽车中的研究与应用 | 第13-15页 |
1.4 本论文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汽车座椅悬架模型的建立 | 第17-29页 |
2.1 不平路面模型 | 第17-20页 |
2.1.1 路面不平度的空间功率谱描述 | 第17-18页 |
2.1.2 路面不平度的空间频率谱函数和时间频率谱函数之间的转换 | 第18-19页 |
2.1.3 随机路面输入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 第19-20页 |
2.2 人体振动 | 第20-21页 |
2.2.1 人体振动特性分析 | 第20页 |
2.2.2 舒适性评价方法 | 第20-21页 |
2.3 “汽车—座椅—人体”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 第21-25页 |
2.3.1 “座椅—人体”系统模型 | 第21-23页 |
2.3.2 “汽车—座椅—人体”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 第23-25页 |
2.4 建立汽车座椅悬架的数学模型 | 第25-28页 |
2.4.1 被动座椅被悬架的数学模型建立 | 第25-26页 |
2.4.2 半主动座椅悬架的数学模型建立 | 第26-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磁流变阻尼器性能测试和建模 | 第29-48页 |
3.1 磁流变阻尼器动力学模型 | 第29-31页 |
3.1.1 Bingham模型 | 第29-30页 |
3.1.2 修正Bouc—Wen模型 | 第30页 |
3.1.3 双曲正切模型 | 第30-31页 |
3.2 磁流变阻尼器的动力学特性实验 | 第31-37页 |
3.2.1 磁流变阻尼器的动力学特性实验设备 | 第31-33页 |
3.2.2 磁流变阻尼器动力学特性实验激励条件 | 第33-34页 |
3.2.3 磁流变阻尼器力学特性实验结果分析 | 第34-37页 |
3.3 磁流变阻尼器建模 | 第37-47页 |
3.3.1 模型参数估计 | 第37-41页 |
3.3.2 建立模型参数的函数关系 | 第41-46页 |
3.3.3 磁流变阻尼器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汽车半主动座椅悬架控制算法研究 | 第48-55页 |
4.1 天棚阻尼控制算法 | 第48-50页 |
4.1.1 天棚阻尼的理想模型 | 第48-49页 |
4.1.2 半主动座椅悬架天棚阻尼控制算法研究 | 第49-50页 |
4.2 LMS自适应控制算法 | 第50-54页 |
4.2.1 LMS自适应控制算法的理论研究 | 第50-52页 |
4.2.2 半主动座椅悬架LMS自适应控制算法研究 | 第52-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汽车半主动座椅悬架控制仿真研究 | 第55-71页 |
5.1 仿真条件 | 第55-57页 |
5.2 二自由度“座椅—人体”系统建模与仿真 | 第57-62页 |
5.2.1 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半主动座椅悬架LMS自适应控制仿真 | 第58-59页 |
5.2.2 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半主动座椅悬架天棚阻尼控制仿真 | 第59-62页 |
5.3 四自由度“汽车—座椅—人体”系统建模与仿真 | 第62-70页 |
5.3.1 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汽车半主动座椅悬架天棚阻尼控制仿真 | 第63-65页 |
5.3.2 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汽车半主动座椅悬架LMS自适应控制仿真 | 第65-67页 |
5.3.3 两种控制算法仿真结果对比 | 第67-69页 |
5.3.4 两种控制算法人体振动仿真结果对比 | 第69-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71-73页 |
6.1 总结 | 第71-7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