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Summary | 第6-7页 |
缩略词表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小麦株高和千粒重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2.1 小麦QTL定位原理和方法 | 第10页 |
1.2.2 小麦株高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2.3 小麦千粒重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 小麦株高和千粒重元分析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3.1 元分析原理 | 第13页 |
1.3.2 软件应用 | 第13-14页 |
1.3.3 软件操作 | 第14-15页 |
1.3.4 小麦元分析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4.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小麦株高QTL定位及其水分环境互作遗传分析 | 第17-2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2.1.2 田间试验与性状测定 | 第18页 |
2.1.3 分子标记连锁图谱 | 第18-19页 |
2.1.4 数据统计与QTL定位分析 | 第1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6页 |
2.2.1 表型分析 | 第19-20页 |
2.2.2 小麦株高QTL加性效应及其与水分环境互作 | 第20-22页 |
2.2.3 小麦株高QTL上位性效应及其与水分环境互作 | 第22-23页 |
2.2.4 控制小麦株高QTL整体遗传效应 | 第23-26页 |
2.3 讨论 | 第26-28页 |
2.3.1 小麦响应水分环境的复杂性 | 第26页 |
2.3.2 小麦QTL遗传定位特征与热点区域比较 | 第26-27页 |
2.3.3 小麦数量遗传基础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不同水分环境下小麦粒重QTL定位及遗传分析 | 第28-3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9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3.1.2 田间试验与性状测定 | 第29页 |
3.1.3 分子标记连锁图谱 | 第29页 |
3.1.4 数据统计与QTL定位分析 | 第2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3.2.1 千粒重表型分析 | 第29-31页 |
3.2.2 千粒重QTL加性效应及其与水分环境互作 | 第31-33页 |
3.2.3 千粒重QTL上位性效应及其与水分环境互作 | 第33-34页 |
3.2.4 千粒重QTL整体遗传效应 | 第34页 |
3.3 讨论 | 第34-39页 |
3.3.1 小麦粒重响应水分环境的复杂性 | 第34-35页 |
3.3.2 小麦粒重QTL遗传定位特征与热点区域比较 | 第35-38页 |
3.3.3 小麦粒重数量遗传基础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小麦株高和千粒重QTL的元分析 | 第39-54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40-42页 |
4.1.1 小麦株高和千粒重QTL数据的收集 | 第40页 |
4.1.2 小麦株高和千粒重QTL的整合 | 第40-42页 |
4.1.3 小麦株高和千粒重QTL的元分析 | 第42页 |
4.2.结果与分析 | 第42-52页 |
4.2.1 小麦株高和千粒重Meta-QTL(MQTL)分布情况 | 第42页 |
4.2.2 小麦株高和千粒重MQTL的关系 | 第42-52页 |
4.3 讨论 | 第52-54页 |
4.3.1 BioMecator 4.2 | 第52页 |
4.3.2 小麦株高和千粒重QTL的元分析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61页 |
导师简介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