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重大件运输船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重大件货物运输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现代计算机相关技术在海运上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2章 船舶运输重大件概述 | 第15-27页 |
2.1 海运重大件货物概述 | 第15-17页 |
2.1.1 海运重大件货物的定义 | 第15页 |
2.1.2 海运重大件货物的分类 | 第15-17页 |
2.1.3 重大件货物的特点 | 第17页 |
2.2 国内外重大件运输船舶综述 | 第17-21页 |
2.2.1 重大件货物运输船舶的起源和发展 | 第17-18页 |
2.2.2 国内外重大件运输船舶现状 | 第18-19页 |
2.2.3 重大件货物运输船型分类 | 第19-20页 |
2.2.4 重吊船的分类 | 第20页 |
2.2.5 重吊船特点 | 第20-21页 |
2.3 海运重大件货物装卸和运输概述 | 第21-26页 |
2.3.1 吊装船的优缺点 | 第21-22页 |
2.3.2 重大件货物装卸和运输特点 | 第22-23页 |
2.3.3 重大件运输方案的编制 | 第23-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船吊装卸重大件货物计算原理概述 | 第27-37页 |
3.1 稳性和初稳性高度 | 第27-30页 |
3.1.1 稳性 | 第27-29页 |
3.1.2 垂向移动货物对初稳性高度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 船舶横倾角 | 第30-36页 |
3.2.1 船内横向移动货 | 第30-31页 |
3.2.2 货物悬挂 | 第31-32页 |
3.2.3 少量装卸货对初稳性高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4 船吊装卸大件时产生横倾角 | 第33-35页 |
3.2.5 装载前横倾角调整 | 第35-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双机联吊装卸重大件时的受力分析和坐标建立 | 第37-57页 |
4.1 被吊货物姿态和受力分析 | 第37-43页 |
4.1.1 货物均匀且超长 | 第37-40页 |
4.1.2 不均匀超长货物 | 第40-41页 |
4.1.3 超重短件 | 第41-43页 |
4.2 装卸过程中货物受力分析 | 第43-46页 |
4.2.1 被吊货物受力分析 | 第43-46页 |
4.3 船用坐标系的建立 | 第46-56页 |
4.3.1 双吊联动模型的建立和解算 | 第49-52页 |
4.3.2 自动双吊联动模型 | 第52-54页 |
4.3.3 实时倾角问题和初稳性高度 | 第54-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船舶装卸重大件的计算机辅助计算 | 第57-75页 |
5.1 辅助计算程序的功能 | 第57-67页 |
5.1.1 辅助程序的主界面 | 第58-59页 |
5.1.2 船舶参数 | 第59页 |
5.1.3 货物参数和货舱参数 | 第59-60页 |
5.1.4 联吊时双吊参数 | 第60-62页 |
5.1.5 货物位置 | 第62-63页 |
5.1.6 执行钮 | 第63-64页 |
5.1.7 演示过程 | 第64-67页 |
5.2 实例计算测试 | 第67-74页 |
5.2.1 运输实例介绍 | 第67-69页 |
5.2.2 实船部分参数 | 第69-70页 |
5.2.3 输入船舶及货物数据进行计算测试 | 第70-7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