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公司柔性制造方式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4 研究方法和路线 | 第10-12页 |
2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2.1 柔性制造的内涵 | 第12-13页 |
2.1.1 柔性制造的内涵 | 第12页 |
2.1.2 柔性制造的效率 | 第12-13页 |
2.2 组织结构理论 | 第13-22页 |
2.2.1 企业组织的主要结构形式 | 第13-16页 |
2.2.2 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形式的比较分析 | 第16-18页 |
2.2.3 组织结构变化的驱动力 | 第18-20页 |
2.2.4 现存的企业组织结构容易出现的问题 | 第20-21页 |
2.2.5 我国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趋势 | 第21-22页 |
2.3 先进制造国家战略 | 第22-24页 |
2.3.1 德国工业4.0 | 第22-23页 |
2.3.2 中国制造2025 | 第23-24页 |
2.4 柔性制造案例 | 第24-26页 |
2.5 文献述评 | 第26-28页 |
3 HY公司的简介和战略调整 | 第28-32页 |
3.1 HY公司简介 | 第28-31页 |
3.1.1 生产组织结构与分工 | 第29-30页 |
3.1.2 组织结构在生产中的配合方式 | 第30-31页 |
3.2 外部环境的改变 | 第31页 |
3.3 HY公司的战略调整 | 第31-32页 |
4 HY公司战略调整后的制造方式不足 | 第32-40页 |
4.1 原有制造方式的特征 | 第32页 |
4.2 战略调整与原有制造方式的矛盾 | 第32-40页 |
4.2.1 一个生产案例 | 第32-37页 |
4.2.2 问题归类分析 | 第37-40页 |
5 HY公司的柔性制造方式设计 | 第40-66页 |
5.1 柔性制造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40页 |
5.2 柔性制造方式的总体框架 | 第40-46页 |
5.2.1 柔性制造方式的要求 | 第40-41页 |
5.2.2 HY公司柔性制造框架提出 | 第41-45页 |
5.2.3 HY公司柔性制造框架的适应性 | 第45-46页 |
5.3 柔性制造子系统设计 | 第46-55页 |
5.3.1 设计子系统 | 第46-49页 |
5.3.2 供应子系统 | 第49-50页 |
5.3.3 生产子系统 | 第50-52页 |
5.3.4 质量控制子系统 | 第52-55页 |
5.4 柔性制造方式保障机制 | 第55-63页 |
5.4.1 信息化管理 | 第55-57页 |
5.4.2 柔性责任分配与绩效考核方式 | 第57-63页 |
5.5 实施中的困难和效果预测 | 第63-66页 |
5.5.1 实施中的困难 | 第63页 |
5.5.2 效果预测 | 第63-66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页 |
6.2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