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目录 | 第14-17页 |
引言 | 第17-19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9-31页 |
第一节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 第19-23页 |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在中医中的病名 | 第19页 |
二、病因病机 | 第19-20页 |
三、FD的中医症候分型 | 第20-21页 |
四、关于FD的中医治疗 | 第21-23页 |
五、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疗效评价 | 第23页 |
第二节 西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 第23-28页 |
一、FD的发病原因与机制 | 第23-26页 |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 第26-27页 |
三、现代医学的FD治疗 | 第27-28页 |
第三节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进展 | 第28-31页 |
一、意义、目的及要求 | 第28-29页 |
二、脾虚动物模型的研究 | 第29-30页 |
三、脾虚动物模型的问题与展望 | 第30-31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1-45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31-32页 |
一、病例来源 | 第31页 |
二、诊断标准 | 第31-32页 |
三、纳入标准 | 第32页 |
四、排除标准 | 第32页 |
五、剔除标准 | 第32页 |
六、终止标准 | 第32页 |
第二节 试验设计 | 第32-37页 |
一、样本含量的估算 | 第32-33页 |
二、治疗方法 | 第33页 |
三、疗程 | 第33页 |
四、观察指标 | 第33-37页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37-42页 |
一、患者一般情况 | 第37-38页 |
二、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 | 第38-40页 |
三、治疗后两组脾虚型中医证候积分 | 第40-41页 |
四、4周中药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 | 第41-42页 |
五、治疗后两组间中医证候群疗效率 | 第42页 |
六、SF-36生存质量 | 第42页 |
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观察 | 第42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42-45页 |
一、治疗药物 | 第43-44页 |
二、四君子汤加味对脾虚型FD中医证候积分的疗效分析 | 第44页 |
三、总结与思考 | 第44-45页 |
第三部分 实验部分 | 第45-57页 |
第一节 材料 | 第45页 |
一、实验动物 | 第45页 |
二、实验药物 | 第45页 |
三、实验试剂 | 第45页 |
四、实验仪器 | 第45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45-49页 |
一、大鼠饲养 | 第45-46页 |
二、实验大鼠分组 | 第46页 |
三、造模方法 | 第46页 |
四、给药方法 | 第46页 |
五、观测指标 | 第46-48页 |
六、统计方法 | 第48-49页 |
七、技术路线 | 第49页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第49-54页 |
一、脾虚型FD大鼠造模后的一般表现 | 第49页 |
二、各组FD大鼠的体重变化 | 第49-50页 |
三、各组FD大鼠进食量变化 | 第50页 |
四、各组FD大鼠的饮水量变化 | 第50页 |
五、大鼠的胃排空功能 | 第50-51页 |
六、各组大鼠游泳力竭时间变化比较 | 第51页 |
七、电子显微镜观察病理结果 | 第51-53页 |
八、各组大鼠胃窦、空肠平滑肌细胞CaM含量测定 | 第53页 |
九、各组大鼠胃窦、空肠平滑肌细胞MLCK含量测定 | 第53页 |
十、各组大鼠血清CCK含量测定结果 | 第53-54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54-57页 |
一、脾胃学说 | 第54页 |
二、脾虚型FD动物模型分析 | 第54页 |
三、四君子汤加味对脾虚型FD大鼠的疗效分析 | 第54-57页 |
第四部分 结语 | 第57-59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57页 |
一、临床研究方面 | 第57页 |
二、实验研究方面 | 第57页 |
第二节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57页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附录 | 第66-81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详细摘要 | 第83-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