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妇产科论文--妇科病论文--不孕论文

“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在肾虚排卵障碍性疾病中的经穴表述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8页
目录第9-12页
引言第12-14页
第一章 文献研究第14-27页
    1 中医生殖轴第14-15页
        1.1 “中医生殖轴”理论第14页
        1.2 中医生殖轴的经络联系第14-15页
    2 西医生殖轴第15-16页
    3 中医生殖轴与西医生殖轴的关系第16-17页
    4 经穴特异性第17-19页
        4.1 不同经脉腧穴的效应特异性研究第17-18页
        4.2 相同经脉上不同腧穴的效应特异性研究第18页
        4.3 针刺量效关系研究第18页
        4.4 妇科相关经穴特异性研究第18-19页
    5 肾虚排卵障碍性疾病的相关研究第19-24页
        5.1 中医对排卵障碍的认识第19页
        5.2 针灸促排卵的研究现状第19-21页
        5.3 针刺周期疗法第21页
        5.4 罗氏促排卵汤的相关研究第21-22页
        5.5 西医对排卵障碍的认识第22-23页
        5.6 西医学促排卵治疗第23-24页
        5.7 促排卵药应用的常见并发症第24页
    6 肾虚排卵抑制动物模型相关研究第24-27页
        6.1 肾虚动物模型的选择第24-25页
        6.2 羟基脲致肾虚排卵抑制模型的研究第25-27页
第二章 临床研究第27-48页
    1 研究方法第27-30页
        1.1 研究对象来源第27页
        1.2 诊断标准第27-28页
        1.3 病例选择标准第28-29页
        1.4 治疗方法第29页
        1.5 针刺注意事项第29-30页
        1.6 观察指标第30页
        1.7 统计学方法第30页
    2 研究结果第30-37页
        2.1 一般资料第30-31页
        2.2 三组患者基础体温治疗前后的比较第31页
        2.3 三组患者症状评分治疗前后的比较第31-32页
        2.4 三组患者性激素治疗前后的比较第32-34页
        2.5 三组患者卵泡发育治疗前后的比较第34-35页
        2.6 三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治疗前后的比较第35-36页
        2.7 三组患者各周期排卵率的比较第36-37页
        2.8 三组患者妊娠率的比较第37页
    3 讨论第37-48页
        3.1 理论渊源及研究基础第37-38页
        3.2 针刺促排卵的机理研究第38-39页
        3.3 针灸取穴分析第39-43页
        3.4 罗氏促排卵汤组方分析第43-45页
        3.5 研究结果分析第45-48页
第三章 实验研究第48-73页
    1 研究目的第48页
    2 研究方法第48-54页
        2.1 实验动物第48页
        2.2 主要药物与试剂第48页
        2.3 主要仪器设备第48-49页
        2.4 分组造模及给药第49页
        2.5 观察指标第49-54页
        2.6 统计学方法第54页
    3 研究结果第54-67页
        3.1 针刺对造模大鼠用前后肾阳虚症状、体重变化的影响第54-55页
        3.2 各腧穴组大鼠动情周期的比较第55页
        3.3 各腧穴组大鼠子宫及卵巢湿重的比较第55-56页
        3.4 各组大鼠卵巢及子宫组织形态学比较第56-57页
        3.5 各腧穴组大鼠FSH、LH、E_2、P比较第57-59页
        3.6 各组大鼠血清及下丘脑神经递质的比较第59-63页
        3.7 垂体GnRHR、卵巢FSHR及子宫内膜ER蛋白及相应mRNA的表达第63-67页
    4 讨论第67-73页
        4.1 立题依据第67页
        4.2 建立适合针刺研究的肾虚排卵抑制/障碍模型第67-68页
        4.3 三阴交、关元、中脘对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影响第68-69页
        4.4 三阴交、关元、中脘对模型大鼠下丘脑神经递质的影响第69-70页
        4.5 肾虚排卵抑制模型卵巢FSHR、子宫内膜ER及相应mRNA表达的意义第70-73页
结语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2页
附录第82-91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91-92页
致谢第92-93页
详细摘要第93-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扶正抗癌方对晚期NSCLC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Meta分析
下一篇:四君子汤加味治疗脾虚型FD的临床观察及MLCK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