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电气设备及附件论文

基于车间通信的辅助驾驶策略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引言第14-19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4-15页
    1.2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 章节安排第16-19页
2 基于车间通信的智能交通系统研究综述第19-24页
    2.1 车间通信技术发展第19-20页
    2.2 基于车间通信的驾驶辅助系统第20页
    2.3 基于车间通信的单车道控制策略第20-21页
    2.4 基于车间通信的多车道控制策略第21-22页
    2.5 基于车间通信的交通瓶颈控制策略第22-23页
    2.6 小结第23-24页
3 基于车间通信的辅助驾驶策略第24-38页
    3.1 跟驰模型介绍第24-26页
        3.1.1 经典车辆跟驰模型第24-25页
        3.1.2 Newell模型、优化速度模型及其扩展模型第25-26页
        3.1.3 智能驾驶员模型第26页
        3.1.4 人类驾驶员模型第26页
    3.2 模型框架第26-28页
    3.3 车辆微观仿真模型第28-29页
        3.3.1 普通车辆的模拟模型第28页
        3.3.2 互联车辆的模拟模型第28-29页
    3.4 两种基于车间通信的辅助驾驶策略第29-35页
        3.4.1 辅助驾驶策略一第29-33页
        3.4.2 辅助驾驶策略二第33-35页
    3.5 油耗排放模型第35-37页
    3.6 小结第37-38页
4 互联车对交通流影响的模拟分析第38-52页
    4.1 辅助驾驶策略的影响分析第38-44页
        4.1.1 对交通流状态的影响分析第38-43页
        4.1.2 对车辆能耗和排放的影响分析第43-44页
    4.2 互联车辆市场占有率对交通流的影响分析第44-47页
        4.2.1 对交通流状态的影响分析第44-46页
        4.2.2 对车辆能耗和排放的影响分析第46-47页
    4.3 通信延迟不同时辅助驾驶策略的影响分析第47-49页
    4.4 互联车辆排布的影响分析第49-51页
    4.5 小结第51-52页
5 基于车间通信的换道策略第52-71页
    5.1 换道模型简介第52-53页
    5.2 模型框架第53-54页
    5.3 普通车的换道模型第54-61页
        5.3.1 换道模型第54-56页
        5.3.2 换道模型参数标定第56-61页
    5.4 互联车的换道模型第61-63页
    5.5 仿真分析第63-70页
        5.5.1 换道模型参数分析第63-66页
        5.5.2 换道策略对交通流影响的模拟分析—跟驰模型采用HDM第66-68页
        5.5.3 换道策略对交通流影响的模拟分析—跟驰模型采用IDM第68-70页
    5.6 小结第70-71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1-74页
    6.1 结论第71-73页
    6.2 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9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9-81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采用设缝双肢墩的匝道小半径曲线刚构桥力学性能研究
下一篇:货车动力传动系统优化匹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