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江苏兴化垛田文化景观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4页
    1.1 课题提出及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2 研究对象第12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第12-16页
        1.3.1 国外相关研究第12-14页
        1.3.2 国内相关研究第14-16页
    1.4 研究方案第16-19页
        1.4.1 研究内容第16页
        1.4.2 研究方法第16-18页
        1.4.3 研究框架第18-19页
    1.5 研究区域概况与资料获取第19-22页
        1.5.1 研究区域概况第19-21页
        1.5.2 资料获取第21-22页
    1.6 论文创新点第22-24页
2 相关理论及实践基础第24-32页
    2.1 文化景观及相关概念界定第24-27页
        2.1.1 文化景观第24页
        2.1.2 文化景观保护第24-25页
        2.1.3 乡村农业文化遗产第25-27页
        2.1.4 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第27页
    2.2 文化景观的相关理论第27-29页
        2.2.1 领土影响理论第27-28页
        2.2.2 场地影响理论第28页
        2.2.3 设计主体理论第28-29页
    2.3 文化景观理论在农业景观中的意义第29-30页
        2.3.1 空间体系意义第29页
        2.3.2 环境知觉意义第29-30页
        2.3.3 外部空间构筑意义第30页
    2.4 小结第30-32页
3 兴化垛田文化景观探源及认知第32-48页
    3.1 兴化垛田地理环境及成因第32-37页
        3.1.1 垛田的地理要素第32-34页
        3.1.2 垛田的形成成因第34-37页
    3.2 兴化垛田发展历程及现状第37-43页
        3.2.1 垛田的发展历程第38-39页
        3.2.2 垛田的发展现状第39-43页
    3.3 兴化垛田景观的文化内涵第43-46页
        3.3.1 应运而生的治水精神第43-45页
        3.3.2 名家辈出的文化沃土第45页
        3.3.3 多姿多彩的乡土艺术第45-46页
    3.4 小结第46-48页
4 兴化垛田文化景观的体系构成第48-74页
    4.1 兴化垛田的生产景观第48-53页
        4.1.1 独树一帜的农耕体系第48-50页
        4.1.2 和谐统一的农业生态第50-52页
        4.1.3 丰富多样的垛田物种第52-53页
    4.2 兴化垛田的聚落景观第53-61页
        4.2.1 天人合一的村落环境第54-56页
        4.2.2 水陆交融的街巷格局第56-57页
        4.2.3 地缘结合的民居院落第57-61页
    4.3 兴化垛田的非物质景观第61-71页
        4.3.1 水利结合的生产技艺第61-64页
        4.3.2 适宜劳作的垛田服饰第64-65页
        4.3.3 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第65-69页
        4.3.4 垛田结合的传统节庆第69-71页
    4.4 小结第71-74页
5 兴化垛田文化景观保护及利用第74-96页
    5.1 兴化垛田景观的价值与问题第74-78页
        5.1.1 垛田的价值认知第74-75页
        5.1.2 垛田当前存在的问题第75-78页
    5.2 兴化垛田景观的保护利用策略第78-84页
        5.2.1 垛田的保护措施第78-81页
        5.2.2 垛田的利用策略第81-84页
    5.3 千垛菜花景区景观的保护利用实践第84-94页
        5.3.1 规划定位与目标第85-86页
        5.3.2 保护范围及层次第86页
        5.3.3 分区与项目设计第86-88页
        5.3.4 景点详细设计第88-93页
        5.3.5 旅游产品策划第93-94页
    5.4 小结第94-96页
6 结论第96-98页
致谢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2页
附录一: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02-104页
附录二:图表目录第104-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有限干预理念下蓝田县石船沟村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
下一篇: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古镇空间形态研究--以熨斗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