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2-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缘起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课题缘起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3.1 传统村落 | 第15-16页 |
1.3.2 更新 | 第16页 |
1.3.3 有限干预 | 第16-17页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4页 |
1.4.1 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 | 第17-22页 |
1.4.2 有限干预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1.5 研究方法和步骤 | 第24-2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5.2 研究步骤 | 第25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25-27页 |
2 石船沟村传统村落认知 | 第27-49页 |
2.1 石船沟村传统村落概况 | 第27-33页 |
2.1.1 村落区位概况 | 第27-28页 |
2.1.2 村落历史沿革与发展 | 第28页 |
2.1.3 村落自然生态条件 | 第28-29页 |
2.1.4 村落社会文化环境 | 第29-33页 |
2.2 石船沟村传统村落空间特色 | 第33-44页 |
2.2.1 宏观层面:村落选址格局特色 | 第33-35页 |
2.2.2 中观层面:村落公共空间特色 | 第35-38页 |
2.2.3 微观层面:村落民居建筑空间特色 | 第38-44页 |
2.3 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 | 第44-47页 |
2.3.1 村落非物质文化较丰富 | 第45-47页 |
2.3.2 村落客家文化特色突出 | 第47页 |
2.4 小结 | 第47-49页 |
3 石船沟村传统村落空间演进特征与问题分析 | 第49-66页 |
3.1 石船沟村空间演进历程与特征 | 第49-52页 |
3.1.1 空间萌芽时期:“点状式”家族聚居 | 第49-50页 |
3.1.2 有序生长时期:“组团式”扩散发展 | 第50页 |
3.1.3 空间分裂时期:“沿山谷”带状分布 | 第50-51页 |
3.1.4 快速增长时期:现代化分散式延伸 | 第51-52页 |
3.2 石船沟村传统村落空间演进影响因素特征分析 | 第52-57页 |
3.2.1 自然因素是村落特质形成的基础因素 | 第52-54页 |
3.2.2 经济因素是村落持续发展的动力因素 | 第54页 |
3.2.3 宗族文化因素主导村落演进的秩序性 | 第54-56页 |
3.2.4 外部政策因素易引起村落空间的突变 | 第56-57页 |
3.3 石船沟村传统村落空间演进现存问题 | 第57-62页 |
3.3.1 村落整体空间布局趋于无序 | 第57-58页 |
3.3.2 村落公共空间逐步衰落 | 第58-59页 |
3.3.3 村落民居空间开始异化 | 第59-62页 |
3.4 石船沟村传统村落空间问题原因分析 | 第62-64页 |
3.4.1 村落内部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减弱 | 第62-63页 |
3.4.2 外部干预主体对村落空间盲目介入 | 第63-64页 |
3.5 小结 | 第64-66页 |
4 石船沟村保护与空间更新研究 | 第66-99页 |
4.1 传统村落保护与空间更新中有限干预理念的提出 | 第66-69页 |
4.1.1 有限干预的内涵 | 第66-68页 |
4.1.2 有限干预提出的必要性 | 第68-69页 |
4.2 石船沟村保护与空间更新依据 | 第69-75页 |
4.2.1 国家政策法规 | 第69-71页 |
4.2.2 地域文化基因 | 第71页 |
4.2.3 村落更新需求 | 第71-75页 |
4.3 石船沟村保护与空间更新原则 | 第75-76页 |
4.3.1 保护为主,整体规划 | 第75页 |
4.3.2 以人为本,适度更新 | 第75页 |
4.3.3 尊重传统,弹性设计 | 第75-76页 |
4.3.4 循序渐进,有序引导 | 第76页 |
4.4 有限干预理念下石船沟村保护更新的分类分级内容 | 第76-89页 |
4.4.1 自然山水空间管控与引导 | 第77-82页 |
4.4.2 公共空间管控与引导 | 第82-85页 |
4.4.3 民居建筑空间管控与引导 | 第85-89页 |
4.5 有限干预理念下的石船沟村保护与空间更新机制 | 第89-98页 |
4.5.1 建立村民与外力有限结合的共同体 | 第89-91页 |
4.5.2 传承乡土自然特色的空间营建智慧 | 第91-96页 |
4.5.3 发挥村落宗族文化因素的内生活力 | 第96-97页 |
4.5.4 采用示范与导则相结合的过程引导 | 第97-98页 |
4.6 小结 | 第98-99页 |
5 石船沟村传统村落空间更新实践 | 第99-127页 |
5.1 聚落山水空间的保护与引导 | 第99-102页 |
5.1.1 重要山水空间的刚性管控 | 第99-101页 |
5.1.2 一般生计空间的引导优化 | 第101-102页 |
5.2 公共空间的保护与活化 | 第102-114页 |
5.2.1 传统文化价值的公共空间保护 | 第103-105页 |
5.2.2 现代生活公共空间弹性引导 | 第105-114页 |
5.3 民居空间的保护与更新 | 第114-127页 |
5.3.1 重要历史价值民居的保护 | 第114-117页 |
5.3.2 传统风貌建筑空间弹性引导 | 第117-124页 |
5.3.3 异化建筑空间的引导整治 | 第124-127页 |
6 结语 | 第127-130页 |
6.1 结论与创新 | 第127-128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128页 |
6.3 未来展望 | 第128-130页 |
致谢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7页 |
图表目录 | 第137-141页 |
图录 | 第137-139页 |
表录 | 第139-141页 |
附录 | 第141-157页 |
1.石船沟村人居环境调查表 | 第141-142页 |
2.石船沟村房屋建筑统计表 | 第142-146页 |
3.石船沟村乡土化植物调查表 | 第146-148页 |
4.石船沟村村民需求问卷调查 | 第148-154页 |
5.石船沟村改造更新示范实践 | 第154-1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7页 |
发表学术论文 | 第157页 |
参与科研项目 | 第157页 |
参与实践项目 | 第157页 |
参加学术会议与设计竞赛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