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县农户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农户信用体系建设理论 | 第18-26页 |
2.1 农户信用体系建设相关概念 | 第18-22页 |
2.1.1 农户 | 第18-19页 |
2.1.2 信用 | 第19页 |
2.1.3 农户信用 | 第19-21页 |
2.1.4 信用评价体系 | 第21-22页 |
2.1.5 农户信用体系建设 | 第22页 |
2.2 农户信用体系建设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2.2.1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2-23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3-24页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武邑县农户信用体系建设现状 | 第26-32页 |
3.1 武邑县农户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 第26-28页 |
3.1.1 总体情况 | 第26-27页 |
3.1.2 主要措施 | 第27-28页 |
3.2 武邑县农户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3.2.1 评价体系不完善 | 第28页 |
3.2.2 专业人员匮乏 | 第28-29页 |
3.2.3 规范程度不高 | 第29页 |
3.2.4 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29-30页 |
3.2.5 缺乏协调联动 | 第30页 |
3.3 武邑县农户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乏力的原因 | 第30-31页 |
3.3.1 信用信息评价缺乏整体规划 | 第30-31页 |
3.3.2 政府组织领导职能发挥不到位 | 第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武邑县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实证分析 | 第32-51页 |
4.1 影响农户信用的主要因素 | 第32-34页 |
4.1.1 农户基本条件 | 第32-33页 |
4.1.2 农户经济实力 | 第33页 |
4.1.3 农户偿债能力 | 第33-34页 |
4.1.4 农户道德品质 | 第34页 |
4.1.5 农户稳定性 | 第34页 |
4.2 调查样本数据 | 第34-41页 |
4.3 农户信用影响因素指标的选择 | 第41-42页 |
4.4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第42-44页 |
4.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计算 | 第44-50页 |
4.5.1 层次分析法原理 | 第44-45页 |
4.5.2 一级指标权重确定 | 第45-46页 |
4.5.3 二级指标权重确定 | 第46-48页 |
4.5.4 农户信用指标体系及权重的确定 | 第48-49页 |
4.5.5 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可行性检验 | 第49-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武邑县农户信用体系建设对策 | 第51-56页 |
5.1 构建科学统一的农户信用评价体系 | 第51-53页 |
5.1.1 重视信用网络数据库构建 | 第51页 |
5.1.2 科学运用信用评价体系 | 第51-52页 |
5.1.3 加强征信队伍建设 | 第52页 |
5.1.4 细化完善农户信用评价指标 | 第52-53页 |
5.1.5 提高农户信息采集效率 | 第53页 |
5.2 政府主导推动农户信用体系建设 | 第53-55页 |
5.2.1 构建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 第53-54页 |
5.2.2 充分发挥信用激励奖惩作用 | 第54页 |
5.2.3 强化信用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 第54页 |
5.2.4 全面加强农户基础信息采集 | 第54-55页 |
5.2.5 发挥基层政府担保职能作用 | 第5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