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1.2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观点 | 第12页 |
1.3.3 现阶段研究价值 | 第12-13页 |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6-2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2.1.1 税收征管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 第16页 |
2.1.2 “营改增”的含义与基本内容 | 第16-18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第19页 |
2.2.2 纳税人分类分级管理理论 | 第19页 |
2.2.3 税负转嫁理论 | 第19-20页 |
3 锡林郭勒盟“营改增”背景下税收征管现状 | 第20-26页 |
3.1 “营改增”税源结构 | 第20-21页 |
3.1.1 建筑安装业占据新增行业的大半江山 | 第21页 |
3.1.2 一般纳税人占主导地位 | 第21页 |
3.2 “营改增”行业税负现状 | 第21-22页 |
3.2.1 改征增值税的小规模纳税人税负下降 | 第21-22页 |
3.2.2 新增“营改增”纳税人税负一增三减 | 第22页 |
3.3 “营改增”税源管理现状 | 第22-23页 |
3.3.1 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营改增”纳税人的管理 | 第23页 |
3.3.2 对改征增值税的行业进行纳税评估 | 第23页 |
3.3.3 开展专项核查加强管理力度 | 第23页 |
3.4 锡林郭勒盟“营改增”发票管理现状 | 第23-26页 |
3.4.1 发票种类和使用范围 | 第24页 |
3.4.2 “以票控税”的发票管理模式 | 第24-26页 |
4 锡林郭勒盟“营改增”存在的税收征管问题 | 第26-31页 |
4.1 “营改增”顶层政策设计有待健全 | 第26-28页 |
4.1.1 税率设定繁复增加征管工作难度 | 第26-27页 |
4.1.2 “营改增”税收政策文件有待系统性归集 | 第27页 |
4.1.3 抵扣链条有待完善 | 第27页 |
4.1.4 混业经营拆分有待明晰 | 第27-28页 |
4.2 税源管理方式有待提高 | 第28-29页 |
4.2.1 部分纳税人对政策理解存在偏差 | 第28页 |
4.2.2 税源管理方式亟待转变 | 第28页 |
4.2.3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存在风险 | 第28页 |
4.2.4 反避税管理需要加强 | 第28-29页 |
4.2.5 税负增加对“营改增”企业的管理难度加大 | 第29页 |
4.3 发票管理和开具有待整顿 | 第29页 |
4.4 税源规模扩大,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 第29-31页 |
5 现阶段“营改增”税收征管问题原因分析 | 第31-36页 |
5.1 政策设计因素 | 第31页 |
5.1.1 “营改增”政策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 第31页 |
5.1.2 公平和效率的顶层设计有待平衡 | 第31页 |
5.1.3 “营改增”税收政策的宣传不到位 | 第31页 |
5.2 税收征管方式已经落后于当前的改革进程 | 第31-33页 |
5.2.1 信息管理手段落后 | 第32页 |
5.2.2 税收风险管理运用不足 | 第32页 |
5.2.3 部分企业税负上升影响税收征管 | 第32-33页 |
5.3 发票监管难度增大 | 第33页 |
5.4 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 第33-36页 |
5.4.1 人员结构老龄化严重 | 第34页 |
5.4.2 纳税服务工作仍须提高 | 第34-36页 |
6 完善“营改增”背景下税收征管的对策建议 | 第36-44页 |
6.1 进一步完善增值税相关政策 | 第36页 |
6.1.1 按照税收法定原则推进税制改革 | 第36页 |
6.1.2 公平税收负担优化增值税率 | 第36页 |
6.2 实施纳税人分类分级管理 | 第36-38页 |
6.2.1 创新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方式 | 第37页 |
6.2.2 统筹兼顾科学分类 | 第37-38页 |
6.3 注重税务队伍建设 | 第38-39页 |
6.3.1 提高税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 第38-39页 |
6.3.2 加强政策辅导,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 第39页 |
6.4 强化税收风险管理意识 | 第39-40页 |
6.4.1 树立正确的税收风险管理理念 | 第39页 |
6.4.2 明确税收风险管理运行机制 | 第39-40页 |
6.5 优化纳税服务,加强国地税合作 | 第40-41页 |
6.5.1 统一国地税规范化管理 | 第40页 |
6.5.2 推行合作服务办税便利化改革 | 第40-41页 |
6.5.3 建立促进诚信纳税机制 | 第41页 |
6.5.4 健全纳税服务投诉机制 | 第41页 |
6.6 规范增值税发票管理 | 第41-43页 |
6.6.1 加强源头管控 | 第41-42页 |
6.6.2 加强发票日常监管 | 第42页 |
6.6.3 创新发票管理形式 | 第42-43页 |
6.7 努力拓宽第三方信息渠道 | 第43-44页 |
7 结论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