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缘起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3.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2 旅游养老度假区的相关概念界定与模式分析 | 第19-36页 |
2.1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 第19-21页 |
2.1.1 老年人的定义 | 第19页 |
2.1.2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分析 | 第19-20页 |
2.1.3 研究使用对象的界定 | 第20-21页 |
2.2 旅游养老的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 第21-27页 |
2.2.1 养老模式分析 | 第21-24页 |
2.2.2 旅游养老 | 第24-26页 |
2.2.3 异地养老与旅游养老 | 第26-27页 |
2.3 旅游养老度假区的概念界定、功能及开发类型 | 第27-32页 |
2.3.1 概念界定 | 第27页 |
2.3.2 旅游养老度假区的功能效益 | 第27-28页 |
2.3.3 我国旅游养老度假区的典型开发模式 | 第28-32页 |
2.4 山地旅游养老度假区 | 第32-36页 |
2.4.1 概念定义 | 第32-33页 |
2.4.2 平原地带旅游养老度假区与山地旅游养老度假区比较 | 第33-36页 |
3 山地旅游养老度假区的影响因素和设计原则 | 第36-57页 |
3.1 需求因素 | 第36-40页 |
3.1.1. 使用者的需求 | 第36-38页 |
3.1.2. 投资者的需求 | 第38-39页 |
3.1.3. 政府的政策引导 | 第39-40页 |
3.2 设计影响因素 | 第40-52页 |
3.2.1 山地的自然因素 | 第40-46页 |
3.2.2 老年人生理心理因素 | 第46-52页 |
3.2.3 其他影响因素 | 第52页 |
3.3 设计原则 | 第52-56页 |
3.3.0 坚持以老年人为本,重视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 第53页 |
3.3.1 选择适合老年人的区域环境 | 第53-54页 |
3.3.2 结合山地的自然环境,满足老年人的休闲养生需求 | 第54页 |
3.3.3 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第54页 |
3.3.4 因地制宜与和谐统一 | 第54-55页 |
3.3.5 适度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55页 |
3.3.6 创造适宜养老养生的空间环境 | 第55-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4 山地旅游养老度假区的规划设计策略 | 第57-80页 |
4.1 基地选址策略 | 第57-61页 |
4.1.1 自然环境因素与选址 | 第57-59页 |
4.1.2 交通因素与选址 | 第59-60页 |
4.1.3 基础设施条件与选址 | 第60页 |
4.1.4 其他影响因素与选址 | 第60-61页 |
4.2 总体规划布局策略 | 第61-64页 |
4.2.1 场地分析 | 第61页 |
4.2.2 功能设置与分区 | 第61-62页 |
4.2.3 因地制宜的布局形式 | 第62-64页 |
4.3 交通系统设计策略 | 第64-69页 |
4.3.1 车行系统的设置 | 第65-66页 |
4.3.2 步行系统的设置 | 第66-67页 |
4.3.3 停车场地的设置 | 第67-68页 |
4.3.4 消防车道的设置 | 第68-69页 |
4.4 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及建筑风格的选择策略 | 第69-80页 |
4.4.1 协调宏观层面的关系 | 第69-70页 |
4.4.2 协调中观层面的关系 | 第70-71页 |
4.4.3 协调微观层面的关系 | 第71-80页 |
5 设计实践—“龙藏谷养老养生生态庄园”规划设计 | 第80-100页 |
5.1 “龙藏谷养老养生生态庄园”项目基本情况 | 第80-81页 |
5.1.1 “龙藏谷养老养生生态庄园”项目的由来 | 第80页 |
5.1.2 项目的基本情况 | 第80-81页 |
5.2 合理的项目选址 | 第81-84页 |
5.2.1 良好的自然环境因素 | 第81-83页 |
5.2.2 良好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 | 第83-84页 |
5.2.3 基础设施条件 | 第84页 |
5.2.4 其他因素与选址 | 第84页 |
5.3 总体规划布局 | 第84-88页 |
5.3.1 场地分析 | 第84-86页 |
5.3.2 合理的功能分区 | 第86-87页 |
5.3.3 因地制宜的布局形式 | 第87-88页 |
5.4 交通系统设计 | 第88-92页 |
5.4.1 车行道路系统设计 | 第88-89页 |
5.4.2 步行道路系统设计 | 第89-91页 |
5.4.3 停车场设计 | 第91-92页 |
5.4.4 消防车道设计 | 第92页 |
5.5. 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及建筑风格的选择 | 第92-100页 |
5.5.1 建筑群体空间的组织形态设计 | 第92-93页 |
5.5.2 建筑形体与山地环境的协调 | 第93-94页 |
5.5.3 建筑单体与地形的协调 | 第94-95页 |
5.5.4 外部休闲活动空间的设计 | 第95-97页 |
5.5.5 创造丰富多彩绿化景观环境 | 第97-98页 |
5.5.6 建筑风格的选择 | 第98-100页 |
6 结语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