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1 有关新加坡经济发展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对新加坡自由港发展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研究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页 |
1.4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自由贸易区理论及新加坡自由港概况 | 第17-31页 |
2.1 自由贸易区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9页 |
2.1.1 自由贸易区 | 第17-18页 |
2.1.2 自由港 | 第18-19页 |
2.2 自由贸易区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2.2.1 自由贸易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第20-21页 |
2.3 新加坡自由港概况 | 第21-31页 |
2.3.1 新加坡的自由贸易区(FTZ) | 第22-25页 |
2.3.2 其他的物流园区、工业区和保税仓库 | 第25-26页 |
2.3.3 新加坡自由港的功能 | 第26-31页 |
第三章 新加坡自由港的发展历程、演化模式与成功因素 | 第31-46页 |
3.1 新加坡自由港的发展历程 | 第31-38页 |
3.1.1 以转口贸易为主的完全自由港(1819年~1959年) | 第31-32页 |
3.1.2 具有综合功能的有限自由港(1959年~至今) | 第32-36页 |
3.1.3 增长三角与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 | 第36-38页 |
3.2 新加坡自由港的演化模式 | 第38-43页 |
3.2.1 发展目标演化 | 第38-40页 |
3.2.2 优惠政策演化 | 第40-42页 |
3.2.3 产业结构演化 | 第42-43页 |
3.3 新加坡自由港发展的成功因素 | 第43-46页 |
3.3.1 优越的地理位置 | 第43-44页 |
3.3.2 正确的功能定位 | 第44页 |
3.3.3 强大的政策支撑 | 第44-45页 |
3.3.4 有力的人才保障 | 第45-46页 |
第四章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概况 | 第46-56页 |
4.1 建设背景及目标任务 | 第46-47页 |
4.1.1 建设背景 | 第46-47页 |
4.1.2 目标任务 | 第47页 |
4.2 功能定位和初期评价 | 第47-51页 |
4.2.1 功能定位 | 第48-49页 |
4.2.2 初期评价 | 第49-51页 |
4.3 新加坡自由港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比较研究 | 第51-56页 |
4.3.1 区域优势比较 | 第51页 |
4.3.2 自贸区功能比较 | 第51-52页 |
4.3.3 发展模式比较 | 第52-53页 |
4.3.4 管理模式比较 | 第53-56页 |
第五章 新加坡自由港模式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的启示 | 第56-62页 |
5.1 逐步探索管理模式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转变 | 第56-57页 |
5.2 创新贸易监管模式,加强投资政策的协调性 | 第57-58页 |
5.3 开展离岸金融业务,促进服务业发展 | 第58-59页 |
5.4 发展高端服务型国际航运中心 | 第59-60页 |
5.5 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建立良好的监管体系 | 第60-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62-63页 |
6.2 展望与不足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