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1.4.1 研究创新点 | 第14页 |
1.4.2 研究不足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票据贴现业务相关理论及其行业发展现状 | 第15-22页 |
2.1 我国票据业务发展概述 | 第15-19页 |
2.1.1 我国票据的含义及种类 | 第15页 |
2.1.2 我国商业票据业务发展特征 | 第15-19页 |
2.2 商业票据行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19-22页 |
2.2.1 我国商业票据发展变化 | 第19-20页 |
2.2.2 票据贴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第三章 P金融服务公司简介及票据业务发展概况 | 第22-27页 |
3.1 P金融服务公司简介 | 第22-23页 |
3.1.1 P金融服务公司简介 | 第22页 |
3.1.2 P金融服务公司发展情况 | 第22-23页 |
3.2 P金融服务公司业务种类 | 第23-25页 |
3.2.1 票据业务 | 第23-24页 |
3.2.2 培训业务 | 第24-25页 |
3.2.3 其他业务 | 第25页 |
3.3 P金融服务公司票据业务发展概况 | 第25-27页 |
3.3.1 缓慢探索期(2002年-2007年) | 第25页 |
3.3.2 高速发展期(2008年-2015年) | 第25-26页 |
3.3.3 逐步下滑期(2015年至今) | 第26-27页 |
第四章 P金融服务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27-32页 |
4.1 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4.1.1 票据贴现业务规模下降 | 第27页 |
4.1.2 合作渠道变窄 | 第27页 |
4.1.3 贴现利率优势缺失 | 第27-28页 |
4.1.4 从业人员流失严重 | 第28页 |
4.2 针对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2页 |
4.2.1 票源签发量减少 | 第28-29页 |
4.2.2 票据中介竞争激烈 | 第29页 |
4.2.3 票交所成立后票据中介被边缘化 | 第29-30页 |
4.2.4 票据全面推行电子化,合作银行面临革新 | 第30页 |
4.2.5 票据直贴与转贴利差空间减小 | 第30-31页 |
4.2.6 内部管理问题 | 第31-32页 |
第五章 P金融服务公司改进票据贴现业务的对策 | 第32-41页 |
5.1. 开发一二级市场电票直贴行或转贴行 | 第32-34页 |
5.1.1 加强电票直贴银行的开发 | 第32-33页 |
5.1.2 做好二级市场转贴现银行开发维护工作 | 第33页 |
5.1.3 研究市场贴现利率规律 | 第33-34页 |
5.2 加强对实体企业的开发与维护 | 第34-35页 |
5.2.1 细分企业客户,把握企业发展周期 | 第34页 |
5.2.2 加强维护重点客户,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 第34-35页 |
5.2.3 开发新型企业,助力新企业票据业务发展 | 第35页 |
5.3 开展有针对性的票据课程培训 | 第35-37页 |
5.3.1 丰富课程体系,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 | 第35-36页 |
5.3.2 满足客户需求,设立个性化的制定课程 | 第36页 |
5.3.3 开展跨地区的网上金融公开课 | 第36-37页 |
5.4 开展票据新的业务模式探究,助力企业融资 | 第37-38页 |
5.4.1 尝试新模式,解决重点客户票据融资需求 | 第37页 |
5.4.2 借鉴优秀金融服务公司发展模式,积极创新本企业 | 第37-38页 |
5.5 吸引且留住人才 | 第38-41页 |
5.5.1 实行睡眠客户共享制度 | 第38页 |
5.5.2 完善薪酬制度,维护新老员工利益 | 第38-39页 |
5.5.3 开展重点培养计划,实行人性化轮岗制度 | 第39页 |
5.5.4 明确内部分工,解决内耗问题 | 第39页 |
5.5.5 加强组织文化建设 | 第39-4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