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1-13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创新点 | 第13页 |
1.3.2 研究不足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1.1 国际竞争力 | 第15页 |
2.1.2 服务贸易 | 第15页 |
2.1.3 金融服务贸易 | 第15-16页 |
2.2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2.2.1 国外研究文献 | 第16-18页 |
2.2.2 国内研究文献 | 第18-20页 |
2.3 关于金融服务贸易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20-22页 |
2.3.1 国外研究文献 | 第20-21页 |
2.3.2 国内研究文献 | 第21-22页 |
2.4 关于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22-23页 |
2.4.1 国外研究文献 | 第22页 |
2.4.2 国内研究文献 | 第22-23页 |
2.5 文献述评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中国与新加坡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比较 | 第25-37页 |
3.1 跨境交付模式下中国与新加坡金融服务贸易现状比较 | 第25-33页 |
3.1.1 中国与新加坡金融服务贸易规模比较 | 第25-27页 |
3.1.2 中国与新加坡金融服务贸易结构比较 | 第27-29页 |
3.1.3 中国与新加坡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标比较 | 第29-33页 |
3.2 商业存在模式下中国与新加坡金融服务贸易现状比较 | 第33-35页 |
3.2.1 商业存在模式下新加坡金融服务贸易现状 | 第33-34页 |
3.2.2 商业存在模式下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现状 | 第34-35页 |
3.3 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中国与新加坡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比较 | 第37-47页 |
4.1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第37-39页 |
4.1.1 基于“钻石模型”的变量选择 | 第37-38页 |
4.1.2 数据来源 | 第38-39页 |
4.2 实证模型的构建 | 第39-40页 |
4.3 实证检验 | 第40-45页 |
4.3.1 研究方法 | 第40页 |
4.3.2 相关性分析 | 第40-42页 |
4.3.3 主成分分析 | 第42-45页 |
4.3.4 回归分析 | 第45页 |
4.4 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政策建议 | 第47-54页 |
5.1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5.1.1 生产要素对中国与新加坡金融服务出口的比较影响 | 第47页 |
5.1.2 需求条件要素对中国与新加坡金融服务出口的比较影响 | 第47-48页 |
5.1.3 相关与支持产业要素对中国与新加坡金融服务出口的比较影响 | 第48页 |
5.1.4 政府要素对中国与新加坡金融服务出口的比较影响 | 第48-49页 |
5.2 建议 | 第49-53页 |
5.2.1 扩大资本规模培养高素质人才 | 第50页 |
5.2.2 充分利用本土化优势扩大内外需求 | 第50-51页 |
5.2.3 支持金融服务信息化产业 | 第51页 |
5.2.4 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加强与东盟国家金融服务合作 | 第51-52页 |
5.2.5 借鉴新加坡经验构建更加开放的金融服务贸易监管体系 | 第52-53页 |
5.3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