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整车试验论文

某SUV正面碰撞仿真分析及其优化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插图索引第10-13页
插表索引第13-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23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4-16页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4-15页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汽车碰撞安全法规介绍第16-18页
        1.2.1 国外汽车碰撞安全法规第16-17页
        1.2.2 国内汽车碰撞安全法规第17页
        1.2.3 NCAP介绍第17-18页
    1.3 国内外汽车碰撞安全研究现状及发展第18-19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第18-19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第19页
    1.4 汽车被动安全的研究方法第19-21页
        1.4.1 经验法第19-20页
        1.4.2 试验法第20-21页
        1.4.3 计算机仿真分析法第21页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1-23页
第2章 汽车碰撞有限元基本理论及软件介绍第23-33页
    2.1 动态显式非线性有限元概述第23-24页
    2.2 动态显式解法的理论基础第24-27页
        2.2.1 非线性有限元控制方程第24-26页
        2.2.2 空间有限元离散第26-27页
    2.3 薄壳单元第27-30页
        2.3.1 Hughes-Liu单元算法第27-28页
        2.3.2 Belytschko-Tsay单元算法第28-30页
    2.4 接触碰撞界面算法第30页
    2.5 沙漏控制第30-31页
    2.6 相关软件介绍第31-32页
        2.6.1 HyperWorks软件介绍第31-32页
        2.6.2 LS-DYNA求解器介绍第32页
    2.7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3-44页
    3.1 整车碰撞建模方法概述第33页
    3.2 整车建模原则第33页
    3.3 整车有限元模型网格划分第33-38页
        3.3.1 几何清理第33-34页
        3.3.2 网格的划分第34-36页
        3.3.3 网格检查与优化第36-38页
        3.3.4 整车质心与质量调节第38页
    3.4 材料模型选取第38页
    3.5 整车模拟连接第38-40页
    3.6 接触设置第40-41页
    3.7 计算控制参数第41-43页
    3.8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整车碰撞仿真分析第44-54页
    4.1 边界条件与求解控制第44页
    4.2 汽车正面碰撞仿真分析第44-53页
        4.2.1 仿真计算可信性分析第44-46页
        4.2.2 整车变形分析第46-48页
        4.2.3 车门变形分析第48-49页
        4.2.4 前围板侵入量分析第49-50页
        4.2.5 整车碰撞速度变化结果分析第50页
        4.2.6 碰撞加速度变化结果分析第50-52页
        4.2.7 前纵梁保险杠变形分析第52-53页
    4.3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5章 前保险杠优化及优化后整车碰撞模拟分析第54-72页
    5.1 优化方案选择第54-55页
    5.2 钢制保险杠与铝合金保险杠碰撞仿真分析对比第55-64页
        5.2.1 碰撞有限元模型建立第55-57页
        5.2.2 边界条件与求解控制第57页
        5.2.3 钢制保险杠碰撞仿真分析第57-60页
        5.2.4 铝合金保险杠碰撞仿真分析第60-62页
        5.2.5 两种材质保险杠仿真结果对比分析第62-63页
        5.2.6 两种材质保险杠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第63-64页
    5.3 不同厚度对比仿真分析第64-66页
    5.4 优化后整车碰撞仿真结果对比第66-71页
        5.4.1 整车变形分析第66-68页
        5.4.2 保险杠及前纵梁变形分析第68页
        5.4.3 车门变形分析第68-69页
        5.4.4 前围板的侵入量第69-70页
        5.4.5 加速度对比分析第70-71页
    5.5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72-74页
    6.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总结第72-73页
    6.2 研究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型电动车控制器的优化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汽车空调离心通风机气动噪声双向流固耦合分析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