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2 关于环境群体性事件研究 | 第13-14页 |
1.3.3 关于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研究 | 第14-15页 |
1.3.4 研究评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选题研究的结构框架 | 第17页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17-19页 |
1.6.1 选题视角上的可能创新 | 第17-18页 |
1.6.2 研究方法的可能创新 | 第18页 |
1.6.3 研究观点的可能创新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其基础理论概述 | 第19-32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9-27页 |
2.1.1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2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及演变趋势分析 | 第20-24页 |
2.1.3 利益表达的内涵 | 第24-26页 |
2.1.4 利益表达有效性的定义 | 第26-27页 |
2.2 基本理论概述 | 第27-30页 |
2.2.1 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 | 第27-29页 |
2.2.2 阿尔蒙德“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 第29-30页 |
2.3 理论对选题研究的启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广西靖西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调研 | 第32-43页 |
3.1 靖西环境群体性事件调研背景 | 第32-34页 |
3.2 调研方案设计 | 第34-35页 |
3.3 调研实施 | 第35-37页 |
3.4 靖西事件中公众利益表达基本状况 | 第37-43页 |
3.4.1 沉默的行为选择 | 第37-38页 |
3.4.2 利益表达客体态度消极 | 第38-41页 |
3.4.3 利益表达力量失衡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公众利益表达有效性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43-51页 |
4.1 特征性变量:利益表达主体的能力缺陷 | 第43-45页 |
4.1.1 经济上的弱势地位 | 第43-44页 |
4.1.2 利益表达意识不强 | 第44-45页 |
4.1.3 法律知识欠缺 | 第45页 |
4.2 组织性变量:利益表达组织化水平较低 | 第45-46页 |
4.3 结构性变量:机构和渠道制约 | 第46-51页 |
4.3.1 机构的责任感不强 | 第47-49页 |
4.3.2 渠道受阻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提高公众利益表达有效性的建议 | 第51-58页 |
5.1 增强利益表达主体的表达能力 | 第51-53页 |
5.1.1 加强对利益表达主体的维权教育 | 第51-52页 |
5.1.2 提高利益表达主体的组织化水平 | 第52-53页 |
5.2 强化利益表达客体责任意识 | 第53-55页 |
5.2.1 加大地方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 | 第53页 |
5.2.2 提高政府对公众诉求的回应性 | 第53-55页 |
5.3 确保制度内利益表达渠道合理、畅通 | 第55-58页 |
5.3.1 充分发挥传统表达渠道的利益表达功能 | 第55-56页 |
5.3.2 创新发掘新的渠道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1 “靖西事件”中公众利益表达调查问卷 | 第62-65页 |
附录2 对事件参与者(村民)的访谈提纲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