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物化学论文

两株共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缩略词表第8-9页
第一章 共生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第9-28页
    1.1 植物内生菌第9-14页
        1.1.1 植物内生菌的分离纯化和培养第10-11页
        1.1.2 植物内生菌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第11-14页
    1.2 昆虫共生菌第14-18页
        1.2.1 昆虫共生菌的分离纯化和培养第14-15页
        1.2.2 昆虫共生菌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第15-18页
    1.3 海洋共生菌第18-22页
        1.3.1 海洋共生菌的分离纯化和培养第18-19页
        1.3.2 海洋共生菌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第19-22页
    1.4 共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展望第22-23页
    参考文献第23-28页
第二章 白茅内生菌球毛壳菌IFB-WQ次生代谢产物研究第28-49页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第28-29页
        2.1.1 实验仪器第29页
        2.1.2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29页
    2.2 实验方法第29-32页
        2.2.1 菌株来源及发酵方法第29-30页
        2.2.2 发酵产物的提取第30页
        2.2.3 粗浸膏除油第30页
        2.2.4 粗浸膏的分离与纯化第30-31页
        2.2.5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31页
        2.2.6 MTT法测定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第31-32页
        2.2.7 化合物体外清除DPPH抗氧化应激活性研究的测定第32页
    2.3 实验结果第32-47页
        2.3.1 化合物结构解析第32-45页
        2.3.2 化合物1的稳定性第45-46页
        2.3.3 化合物结构鉴定第46页
        2.3.4 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和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第46页
        2.3.5 化合物体外清除DPPH抗氧化应激活性第46-47页
    2.4 结论与讨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49页
第三章 海螺共生放线菌IFB-WQ2次生代谢产物研究第49-56页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第49页
    3.2 实验方法第49-51页
        3.2.1 菌株来源及培养方法第49-50页
        3.2.2 发酵产物的提取第50页
        3.2.3 粗浸膏除油第50页
        3.2.4 粗浸膏的分离与纯化第50-51页
        3.2.5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51页
    3.3 实验结果第51-55页
        3.3.1 化合物结构解析第51-54页
        3.3.2 化合物结构鉴定第54-55页
    3.4 结论与讨论第55页
    参考文献第55-56页
附录:化合物谱图第56-99页
致谢第99-10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专利目录第100-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木薯叶多酚氧化酶的分离纯化及其应用
下一篇:冠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鉴定及定量识别技术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