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3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相关理论和研究概况 | 第9-21页 |
1.2.1 土壤生态简介 | 第9-10页 |
1.2.2 土壤微生物的类别及其作用 | 第10-12页 |
1.2.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1.2.4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2.5 16S rRNA(16S ribosomal RNA)序列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1.2.6 ITS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序列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2.7 多序列比对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1.2.8 依据细菌 16Sr RNA 基因序列的门特异性引物设计 | 第19-20页 |
1.2.9 实时荧光定量 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 | 第20-21页 |
1.3 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2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冠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初步鉴定 | 第23-42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3-26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8-40页 |
2.3.1 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提取结果 | 第28-29页 |
2.3.2 PCR 扩增 16S rRNA 基因和 ITS 序列结果 | 第29页 |
2.3.3 PCR 产物胶纯化回收结果 | 第29-30页 |
2.3.4 蓝白斑筛选 | 第30页 |
2.3.5 测序结果分析 | 第30-36页 |
2.3.6 构建系统发育树 | 第36-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3章 基于 16S 序列的门特异性引物的设计与筛选 | 第42-64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2-4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5-63页 |
3.3.1 基于 16S rRNA 基因序列的门特异性引物设计结果 | 第45-56页 |
3.3.2 重组质粒提取结果 | 第56-57页 |
3.3.3 PCR 检测引物特异性 | 第57-59页 |
3.3.4 PCR 条件摸索和优化 | 第59-62页 |
3.3.5 混合质粒模板 PCR | 第62-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4章 Q-PCR 用于土壤微生物的定量识别 | 第64-73页 |
4.1 引言 | 第6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4-66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4-65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65-6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6-72页 |
4.3.1 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提取结果 | 第66页 |
4.3.2 门特异性引物对人工模拟模板 Q-PCR 实验 | 第66-68页 |
4.3.3 Planctomycetes 门引物用于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 Q-PCR | 第68-69页 |
4.3.4 土壤宏基因组中代表性门特异性引物 Q-PCR 定量结果 | 第69-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附录 | 第81-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