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2页 |
1.1 木薯特性及其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2 多酚氧化酶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1 多酚氧化酶的发现及其分布 | 第13页 |
1.2.2 多酚氧化酶作用机理 | 第13-14页 |
1.2.3 多酚氧化酶的功能 | 第14页 |
1.2.4 多酚氧化酶的工业应用 | 第14-16页 |
1.3 多酚氧化酶的纯化方法 | 第16-18页 |
1.3.1 多酚氧化酶的初级分离 | 第16-17页 |
1.3.2 粗酶液的纯化方案 | 第17-18页 |
1.4 多酚氧化酶的固定化方法 | 第18-20页 |
1.4.1 酶的固定化方法 | 第18页 |
1.4.2 酶的固定化载体 | 第18-20页 |
1.5 介孔二氧化硅 | 第20页 |
1.6 研究课题简介 | 第20-22页 |
1.6.1 课题来源 | 第20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6.3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木薯叶多酚氧化酶提取方法研究 | 第22-37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2页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22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6页 |
2.2.1 木薯叶多酚氧化酶酶活力的测定研究 | 第22-23页 |
2.2.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23-24页 |
2.2.3 木薯叶多酚氧化酶的提取方法 | 第24页 |
2.2.4 木薯叶多酚氧化酶提取pH的确定 | 第24页 |
2.2.5 木薯叶多酚氧化酶提取料液比 | 第24-25页 |
2.2.6 木薯叶多酚氧化酶提取时间 | 第25页 |
2.2.7 木薯叶提取条件正交设计 | 第25页 |
2.2.8 木薯叶多酚氧化酶的酶辅助提取 | 第25页 |
2.2.9 木薯叶多酚氧化酶PVPP辅助提取 | 第25页 |
2.2.10 木薯叶多酚氧化酶Tween 80辅助提取 | 第25-26页 |
2.2.11 木薯叶多酚氧化酶Triton X-100辅助提取 | 第2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5页 |
2.3.1 木薯叶多酚氧化酶酶活测定方法 | 第26-29页 |
2.3.2 木薯叶多酚氧化酶各种提取方法比较 | 第29-30页 |
2.3.3 pH对木薯叶多酚氧化酶提取的影响 | 第30页 |
2.3.4 时间对木薯叶多酚氧化酶的提取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5 料液比对木薯叶多酚氧化酶提取的影响 | 第31-32页 |
2.3.6 木薯叶多酚氧化酶提取正交设计 | 第32-33页 |
2.3.7 纤维素酶对木薯叶PPO提取的影响 | 第33页 |
2.3.8 PVPP对木薯叶多酚氧化酶提取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9 吐温对木薯叶多酚氧化酶提取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10 Triton X-100对木薯叶多酚氧化酶提取的影响 | 第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木薯叶多酚氧化酶纯化方法研究 | 第37-47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37页 |
3.1.1 材料与试剂 | 第37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3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3.2.1 硫酸铵分级沉淀 | 第37页 |
3.2.2 透析除盐及浓缩 | 第37-38页 |
3.2.3 木薯叶多酚氧化酶等电点测定 | 第38页 |
3.2.4 分子排阻层析纯化多酚氧化酶 | 第38页 |
3.2.5 DEAE-Sephadex A50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多酚氧化酶 | 第38-39页 |
3.2.6 Nature PAGE割胶纯化及SDS PAGE分子量测定 | 第3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6页 |
3.3.1 硫酸铵分级沉淀结果 | 第40页 |
3.3.2 木薯叶多酚氧化酶的等电点测定 | 第40-41页 |
3.3.3 分子排阻层析对多酚氧化酶的处理效果 | 第41-43页 |
3.3.4 DEAE-Sephadex A50离子交换层析纯化木薯叶多酚氧化酶 | 第43-45页 |
3.3.5 SDS PAGE测定多酚氧化酶分子量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介孔材料对多酚氧化酶的固定化研究 | 第47-56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47页 |
4.1.1 材料与试剂 | 第47页 |
4.1.2 仪器与设备 | 第4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4.2.1 固定化酶酶活测定 | 第47页 |
4.2.2 介孔材料的制备 | 第47-48页 |
4.2.3 固定化方法 | 第48页 |
4.2.4 最适酶固定化量确定 | 第48页 |
4.2.5 固定化时间的确定 | 第48页 |
4.2.6 缓冲液pH对固定化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7 戊二醛浓度对固定化的影响 | 第49页 |
4.2.8 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测定 | 第49页 |
4.2.9 固定化酶的米氏常数Km | 第49页 |
4.2.10 固定化酶的操作稳定性 | 第4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5页 |
4.3.1 不同材料固定化多酚氧化酶比较 | 第49-50页 |
4.3.2 SBA-16最适固定化酶量 | 第50-51页 |
4.3.3 时间对多酚氧化酶固定化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4 缓冲液pH对多酚氧化酶固定化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5 戊二醛浓度对多酚氧化酶固定化的影响 | 第53页 |
4.3.6 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53-54页 |
4.3.7 固定化多酚氧化酶的Km值 | 第54-55页 |
4.3.8 固定化多酚氧化酶的操作稳定性 | 第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固定化多酚氧化酶的应用 | 第56-62页 |
5.1 材料与仪器 | 第56页 |
5.1.1 材料与试剂 | 第56页 |
5.1.2 仪器与设备 | 第56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5.2.1 邻苯二酚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6-57页 |
5.2.2 固定化多酚氧化酶降解邻苯二酚 | 第57页 |
5.2.3 SBA-16固定化多酚氧化酶降解刚果红 | 第57页 |
5.2.4 固定化多酚氧化酶降解苯酚 | 第57-58页 |
5.2.5 固定化多酚氧化酶降解2,4-二氯苯酚 | 第5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1页 |
5.3.1 邻苯二酚标准曲线 | 第58页 |
5.3.2 固定化多酚氧化酶对邻苯二酚的降解 | 第58-59页 |
5.3.3 固定化多酚氧化酶降解刚果红 | 第59-60页 |
5.3.4 固定化多酚氧化酶降解苯酚 | 第60-61页 |
5.3.5 固定化多酚氧化酶降解2,4-二氯苯酚 | 第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结论 | 第62-63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63页 |
6.3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附录(APPENDIX)Ⅰ | 第70-72页 |
附录(APPENDIX)Ⅱ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