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其他金融组织论文

G证券营业部融资融券业务发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导论第9-13页
    1.1 调研背景第9页
    1.2 调研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2.1 调研目的第9-10页
        1.2.2 调研意义第10页
    1.3 思路框架第10-11页
    1.4 调研方案第11-13页
        1.4.1 调研时间、地点和对象第11-12页
        1.4.2 调研方法第12-13页
第二章 融资融券发展概述第13-23页
    2.1 融资融券理论概述第13-16页
        2.1.1 融资融券的定义第13页
        2.1.2 融资融券的特点第13-14页
        2.1.3 融资融券的作用第14-16页
    2.2 融资融券理论的发展第16-21页
        2.2.1 国外理论的发展第17-19页
        2.2.2 国内理论的发展第19-21页
    2.3 我国融资融券业务发展历程第21-23页
        2.3.1 禁止阶段第21页
        2.3.2 试点阶段第21页
        2.3.3 启动阶段第21-23页
第三章 G证券营业部融资融券业务发展现状第23-34页
    3.1 G证券营业部融资融券业务发展概述第23-26页
        3.1.1 G证券营业部及所在公司简介第23-24页
        3.1.2 G证券营业部组织架构及主要业务职责第24-25页
        3.1.3 G证券营业部融资融券业务发展历程第25-26页
    3.2 G证券营业部融资融券业务发展现状第26-34页
        3.2.1 融前阶段现状第26-28页
        3.2.2 融中阶段现状第28-31页
        3.2.3 融后阶段现状第31-34页
第四章 G证券营业部融资融券市场需求状况分析第34-47页
    4.1 宏观环境分析第34页
    4.2 市场需求状况分析第34-42页
        4.2.1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第34-39页
        4.2.2 市场需求状况分析第39-42页
    4.3 交易客户状况分析第42-47页
        4.3.1 交易客户基本情况分析第43-44页
        4.3.2 投资者的视角分析第44-47页
第五章 G证券营业部融资融券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第47-51页
    5.1 融前阶段问题第47-48页
        5.1.1 营业部对融资融券业务不够重视第47页
        5.1.2 业务推广策略单一第47页
        5.1.3 专业人才不足第47-48页
    5.2 融中阶段问题第48-49页
        5.2.1 客户服务不到位第48页
        5.2.2 融资与融券交易不平衡第48-49页
        5.2.3 风险控制措施不足第49页
        5.2.4 营销部门支持力度不够第49页
    5.3 融后阶段问题第49-51页
        5.3.1 客户亏损面广第49-50页
        5.3.2 客户需求分析不深入第50页
        5.3.3 应对客户退出措施不足第50-51页
第六章 G证券营业部进一步完善融资融券业务的对策建议第51-59页
    6.1 打造光谷地带核心营业部第51-52页
        6.1.1 发挥光谷广场商圈优势第51页
        6.1.2 加强与周边高校和金融机构合作第51页
        6.1.3 利用区域住宅小区优势资源第51-52页
    6.2 建立光谷投资精英俱乐部第52-55页
        6.2.1 互联网助力互动平台搭建第52-53页
        6.2.2 定期组织客户交流培训和其它活动第53-54页
        6.2.3 促成“客户-公司-客户”交流网第54-55页
    6.3 加大公司对融资融券业务重视程度第55-56页
        6.3.1 提高经纪业务反哺能力第55页
        6.3.2 发展推广转融通业务第55-56页
    6.4 利用“东方红”理财品牌,分析客户交易以实现差异化服务第56-57页
        6.4.1 通过深入分析客户交易习惯提供差异化服务第56-57页
        6.4.2 通过客户交易品种分析提供差异化服务第57页
        6.4.3 通过客户资金量的多少分类形成差异化服务第57页
    6.5 建立融前、融中和融后开发服务相互促进的长效增益机制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附录第62-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路总承包项目全过程设计管理研究
下一篇: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动态CoVaR方法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