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地铁列车节能运行优化 | 第13-15页 |
1.2.2 再生制动能量吸收利用技术 | 第15-19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2 地铁列车运行能耗及直流牵引供电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 | 第22-56页 |
2.1 列车运行过程分析 | 第22-23页 |
2.1.1 列车运行过程 | 第22-23页 |
2.1.2 影响列车运行的因素 | 第23页 |
2.2 地铁列车运行能耗计算分析 | 第23-33页 |
2.2.1 地铁列车受力模型 | 第23-27页 |
2.2.2 地铁列车牵引策略分析 | 第27-28页 |
2.2.3 地铁列车运行能耗模型的假设条件 | 第28-29页 |
2.2.4 地铁列车运行能耗模型的建立 | 第29-31页 |
2.2.5 地铁列车运行能耗仿真算法设计 | 第31页 |
2.2.6 列车运行能耗模型的可行性分析与验证 | 第31-33页 |
2.3 常州地铁1号线单列车运行能耗分析与研究 | 第33-40页 |
2.3.1 线路数据 | 第33-34页 |
2.3.2 车辆参数及性能 | 第34-36页 |
2.3.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6-40页 |
2.4 地铁直流牵引供电系统建模 | 第40-47页 |
2.4.1 地铁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 第40-41页 |
2.4.2 牵引变电所特性及其等效模型 | 第41-43页 |
2.4.3 牵引网等效模型 | 第43-44页 |
2.4.4 地铁列车等效模型 | 第44页 |
2.4.5 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等效模型 | 第44-46页 |
2.4.6 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等效模型的可行性分析与验证 | 第46-47页 |
2.5 常州地铁1号线多列车运行能耗仿真分析与研究 | 第47-5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3 考虑再生制动能量吸收利用的地铁列车节能运行优化研究 | 第56-76页 |
3.1 再生制动能量利用原理 | 第56-58页 |
3.1.1 再生制动能量的产生 | 第56页 |
3.1.2 基于列车时刻表优化的再生制动能量利用 | 第56-58页 |
3.2 再生制动时重叠时间的分析计算 | 第58-63页 |
3.2.1 列车间相对位置情况一 | 第59-60页 |
3.2.2 列车间相对位置情况二 | 第60-61页 |
3.2.3 列车间相对位置情况三 | 第61-62页 |
3.2.4 列车间相对位置情况四 | 第62-63页 |
3.3 多列车运行时刻表优化模型 | 第63-71页 |
3.3.1 模型假设 | 第63-64页 |
3.3.2 模型构建 | 第64-68页 |
3.3.3 模型求解 | 第68-71页 |
3.4 算例分析 | 第71-7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4 逆变回馈装置的配置方案研究及线路节能效果评估 | 第76-92页 |
4.1 逆变回馈方案 | 第76-78页 |
4.1.1 逆变回馈至整流变压器副边方案 | 第76-77页 |
4.1.2 逆变回馈至中压供电网络方案 | 第77页 |
4.1.3 逆变回馈至配电变压器0.4kV母线方案 | 第77-78页 |
4.2 逆变回馈装置的选址原则及容量选择 | 第78-79页 |
4.2.1 逆变回馈装置的选址原则 | 第78页 |
4.2.2 逆变回馈装置的容量选择 | 第78-79页 |
4.3 再生制动失效率 | 第79页 |
4.4 常州地铁1号线逆变回馈装置节能效果评估与配置方案研究 | 第79-91页 |
4.4.1 逆变回馈装置节能效果评估 | 第80-89页 |
4.4.2 逆变回馈装置布设方案经济性评估 | 第89-91页 |
4.4.3 影响逆变回馈装置节能效果的因素 | 第9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92-94页 |
5.1 总结 | 第92-93页 |
5.1.1 课题工作总结 | 第92-93页 |
5.1.2 课题研究创新点小结 | 第93页 |
5.2 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8-10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