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酵母制造论文

高产乳糖酶酵母菌筛选、培养基优化及酶的分离提纯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插图和附表清单第8-9页
1 引言第9-15页
    1.1 乳糖酶概述第9页
    1.2 乳糖酶来源及生产现状第9-12页
        1.2.1 微生物发酵产乳糖酶的优势第9-10页
        1.2.2 高产乳糖酶菌株的选育第10-11页
        1.2.3 分子生物学用于高产乳糖酶菌株改良第11-12页
    1.3 从传统食品分离筛选微生物的优势第12-13页
    1.4 乳糖酶分离提取技术第13-14页
        1.4.1 菌种破壁技术第13页
        1.4.2 酶的粗分离技术第13-14页
        1.4.3 酶的柱层析法概述第14页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4-15页
2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15-21页
    2.1 试验材料第15-17页
        2.1.1 试验菌株第15页
        2.1.2 培养基第15页
        2.1.3 主要仪器第15页
        2.1.4 主要试剂第15-16页
        2.1.5 反应用溶液的配制第16-17页
    2.2 试验方法第17-19页
        2.2.1 种子液的制备第17页
        2.2.2 高产乳糖酶菌株初筛试验第17页
        2.2.3 高产乳糖酶菌株的复筛第17页
        2.2.4 高产乳醣酶菌株酶表达方式的确定第17-18页
        2.2.5 MI培养基的优化第18页
        2.2.6 粗酶液的制备第18页
        2.2.7 高产乳糖酶菌株生长曲线及产酶曲线的测定第18页
        2.2.8 酶的分离纯化第18-19页
            2.2.8.1 粗酶液的制备第18页
            2.2.8.2 硫酸铵分级沉淀第18-19页
            2.2.8.3 Sephadex G-100分子筛层析第19页
    2.3 指标测定方法第19-21页
        2.3.1 酶活力的测定第19-20页
            2.3.1.1 邻硝基苯酚浓度标准曲线的绘制第19页
            2.3.1.2 样品酶活力测定第19-20页
            2.3.1.3 酶活力计算公式第20页
        2.3.2 菌体干重的测定第20页
        2.3.3 OD值的测定第20页
        2.3.4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第20-2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1-35页
    3.1 高产乳糖酶菌株初筛结果第21-22页
    3.2 产乳糖酶菌株复筛结果第22页
    3.3 高产乳醣酶菌株酶表达方式确定第22-23页
    3.4 高产乳糖酶菌株培养基优化结果第23-31页
        3.4.1 培养基碳源筛选第23-25页
            3.4.1.1 碳源种类对产酶与生长的影响第23-24页
            3.4.1.2 碳源含量对产酶与生长的影响第24-25页
        3.4.2 培养基氮源筛选第25-28页
            3.4.2.1 氮源种类对产酶与生长的影响第25-27页
            3.4.2.2 氮源水平对产酶及生长的影响第27-28页
        3.4.3 培养基中金属离子的筛选第28-30页
            3.4.3.1 金属离子对产酶及生长的影响第28-29页
            3.4.3.2 金属离子含量对产酶及生长的影响第29-30页
        3.4.4 酵母菌基础培养基优化正交试验结果第30-31页
    3.5 酵母菌J2产酶曲线及生长曲线测定结果第31-32页
    3.6 酶的分离提取结果与分析第32-35页
        3.6.1 饱和硫酸铵分级盐析结果第33页
        3.6.2 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第33-35页
4 讨论第35-36页
    4.1 高产乳醣酶菌株筛选方法第35页
    4.2 产胞外乳糖酶菌株在提取分离中具有优势第35页
    4.3 培养基成分对菌株产乳糖酶的影响第35-36页
    4.4 产酶及生长曲线测定意义第36页
    4.5 硫酸铵盐析和SephadexG-100柱层析效果第36页
5 结论第36-38页
致谢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2页
作者简介第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液态发酵法制备燕麦ACE抑制肽的研究
下一篇:低温干燥过程中LACTOBACILLUS BULGARICUS SP1.1损伤机制及条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