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一、 态度 | 第11页 |
二、 专业心理求助态度 | 第11-12页 |
三、 学校心理咨询 | 第12页 |
第二节 有关态度转变的研究 | 第12-19页 |
一、 态度的分类 | 第12-13页 |
二、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 第13-16页 |
(一)态度的形成 | 第13-14页 |
(二)态度的转变 | 第14页 |
(三)态度转变的策略 | 第14-16页 |
三、 态度形成和转变的理论 | 第16-19页 |
(一)强化理论 | 第16-17页 |
(二)认知理论 | 第17-18页 |
(三)功能理论 | 第18-19页 |
第三节 有关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研究 | 第19-23页 |
一、 国内外有关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研究 | 第19-22页 |
(一)人口学方面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 | 第19-20页 |
(二)自我认知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 | 第20页 |
(三)污名、社会成见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 | 第20页 |
(四)自我表露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 | 第20-21页 |
(五)羞耻感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 | 第21页 |
(六)自我效能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 | 第21-22页 |
二、 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测量 | 第22-23页 |
第四节 有关学校心理咨询的研究 | 第23-27页 |
一、 学校心理咨询的对象 | 第23页 |
二、 开展面向家长的学校心理咨询的内容 | 第23-24页 |
三、 学校心理咨询的国内外研究 | 第24-27页 |
(一)我国有关学校心理咨询的研究 | 第24-25页 |
(二)国外有关学校心理咨询的研究 | 第25-27页 |
第三章 问题提出 | 第27-28页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28-30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28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28-29页 |
第三节 研究假设 | 第29页 |
第四节 研究步骤 | 第29-30页 |
第五章 研究一小学生家长寻求学校专业心理帮助态度问卷编制 | 第30-40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第二节 研究假设 | 第30页 |
第三节 问卷编制过程 | 第30-40页 |
一、 初始问卷项目的收集和编制 | 第30-32页 |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 第30-31页 |
(二)结果 | 第31页 |
(三)结论 | 第31-32页 |
二、 预试 | 第32-37页 |
(一)研究对象和施测 | 第3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2页 |
(三)结果和分析 | 第32-37页 |
三、 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37-38页 |
(一)信度分析 | 第37页 |
(二)效度分析 | 第37-38页 |
四、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38-40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38页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38页 |
(三)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第六章 研究二小学生家长寻求学校专业心理帮助态度的特点研究 | 第40-52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40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40-42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40-41页 |
二、 研究工具 | 第4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第三节 研究假设 | 第42页 |
第四节 研究结果 | 第42-48页 |
一、 小学生家长寻求学校专业心理帮助态度的总体水平 | 第42页 |
二、 小学生家长寻求学校专业心理帮助态度各因子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 第42-43页 |
三、 小学生家长寻求学校专业心理帮助态度各因子在年龄上的差异比较 | 第43页 |
四、 小学生家长寻求学校专业心理帮助态度各因子在文化程度上的差异比较 | 第43-44页 |
五、 小学生家长寻求学校专业心理帮助态度各因子在职业类型上的差异比较 | 第44-45页 |
六、 小学生家长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各因子在来源地上的差异比较 | 第45页 |
七、 小学生家长寻求学校专业心理帮助态度各因子在参加工作时间上的差异比较 | 第45-46页 |
八、 小学生家长寻求学校专业心理帮助态度各因子在家庭月收入上的差异比较 | 第46页 |
九、 小学生家长寻求学校专业心理帮助态度各因子在孩子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 第46-47页 |
十、 小学生家长寻求学校专业心理帮助态度各因子在求助经验上的差异比较 | 第47-48页 |
第五节 讨论 | 第48-52页 |
第七章 研究三小学生家长寻求学校专业心理帮助态度的干预研究 | 第52-65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52页 |
第二节 研究假设 | 第5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52-55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52-53页 |
二、 研究工具 | 第53-55页 |
(一)小学生家长寻求学校专业心理帮助态度问卷 | 第53页 |
(二)基本信息调查表和反馈表 | 第53页 |
(三)团体咨询方案:共七个单元 | 第53-55页 |
(四)宣传方案:共三个单元 | 第55页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第55-56页 |
第五节 结果和分析 | 第56-62页 |
一、 团体咨询组、宣传组和对照组的前测差异比较 | 第57页 |
二、 团体咨询组前测和后测的差异比较 | 第57-58页 |
三、 宣传组前测和后测的差异比较 | 第58页 |
四、 对照组前测和后测的差异比较 | 第58-59页 |
五、 干预技术比较 | 第59页 |
六、 主观评估 | 第59-60页 |
(一)团体咨询组的主观评估 | 第59-60页 |
(二)宣传组的主观评估 | 第60页 |
七、 回访 | 第60-62页 |
(一)十天后(结束后两周)回访 | 第61页 |
(二)三十天后(结束后一个月)回访 | 第61-62页 |
第六节 讨论 | 第62-65页 |
第八章 总结 | 第65-67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65页 |
第二节 不足 | 第65-66页 |
第三节 面向小学家长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建议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