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附图索引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杨度佛学思想研究现状与思考 | 第11-21页 |
1.2.1 原著和传记 | 第11-15页 |
1.2.2 杨度佛学思想研究述要 | 第15-20页 |
1.2.3 深化研究的两点思考 | 第20-21页 |
1.3 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 第21-2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3.2 研究思路与创新 | 第21-23页 |
第2章 杨度佛学思想的源起及形成过程 | 第23-45页 |
2.1 杨度佛学思想的学术渊源 | 第23-28页 |
2.1.1 早年佛学素养 | 第23页 |
2.1.2 老庄思想 | 第23-24页 |
2.1.3 春秋公羊经世学说 | 第24页 |
2.1.4 帝王之学与君主立宪思想 | 第24-26页 |
2.1.5 时代激进思潮 | 第26-28页 |
2.2 杨度佛学思想的个人缘起 | 第28-36页 |
2.2.1 “欲求无我主义” | 第29-30页 |
2.2.2 “政商两界皆成畏途” | 第30-31页 |
2.2.3 求心理平衡 | 第31-32页 |
2.2.4 师友相继离去 | 第32-34页 |
2.2.5 个人性格分析 | 第34-36页 |
2.3 杨度佛学思想形成的三阶段 | 第36-45页 |
2.3.1 萌芽于求学及参政时期 | 第36-40页 |
2.3.2 初形于庐山悟道之后 | 第40-42页 |
2.3.3 成熟于“新佛教论” | 第42-45页 |
第3章 杨度佛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 第45-74页 |
3.1 杨度佛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45-67页 |
3.1.1 认识论及方法论:“新佛教论”的理论构建 | 第45-62页 |
3.1.2 宗派观:以禅宗为旨归兼容诸宗 | 第62-66页 |
3.1.3 人生观:“身是凡夫,心超世界” | 第66-67页 |
3.2 杨度佛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 第67-74页 |
3.2.1 入世性:佛法就在世间 | 第67-69页 |
3.2.2 激进性:“我即是佛” | 第69-70页 |
3.2.3 兼容性:求其一贯 | 第70-71页 |
3.2.4 批判与创新性:致力改革 | 第71-74页 |
第4章 杨度佛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晚年影响 | 第74-80页 |
4.1 佛教改革的探索者 | 第74-76页 |
4.2 近现代知识分子学佛论佛的代表 | 第76-78页 |
4.3 晚年生活影响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附录A:杨度晚年佛学研究与社会活动对照表(1916 至 1931 年)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